1. 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将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就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资本积累
B. 资本积聚
C. 资本原始积累
D. 资本集中
2.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对商品和商品生产进行研究
B. 对自然经济进行研究
C. 对生产力进行研究
D. 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
3.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中,最主要的职能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经济管理职能 B. 社会协调职能
C. 政治统治职能 D. 宏观调控职能
4. 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政党制度 B. 选举制度
C. 宪法 D. 政权组织制度
5. 人类迄今为止经历过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C.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D. 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6.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是由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 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7. 价值是商品的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物质属性 D. 一般属性
8. 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 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C. 商品交换的实现
D. 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9.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 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10.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5)()
A. 抽象劳动 B. 具体劳动
C. 脑力劳动 D. 体力劳动
11.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2.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5)()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 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D. 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3. 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14.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5)()
A. 剩余价值学说 B. 生产价格理论
C. 劳动二重性学说 D. 劳动力商品理论
15. 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B.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
C. 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围绕价值波动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16. 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简单价值形式 B. 扩大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17. 货币流通规律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B. 关于货币本质的规律
C. 关于通货膨胀的规律
D. 关于通货紧缩的规律
18.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
B.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D.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9. 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要求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货币发行量应相当于商品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B. 货币发行量应大于商品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C. 货币发行量应小于商品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D. 货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无关
20.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剩余价值规律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 价值规律
21. 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的数量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增减不变
22.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B. 劳动力成为商品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23. 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5)()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 劳动和劳动力
C.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4.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B.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
C. 购买原材料价值和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比例
D. 劳动者转移生产资料和新创造价值的比例
25.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B.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 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 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26.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 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 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 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27. 剩余价值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 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28.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 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 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 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29.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 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0.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5)()
A. 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B. 本企业工人的必要劳动
C. 别的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D. 先进的机器设备
31.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5)()
A. 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
B.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D. 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32. 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D.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3. 以资本积聚的方式扩大了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
B. 组织股份公司
C. 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
D. 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
34.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 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D. 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5.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5)()
A.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B.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C.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 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相互制约
36. 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单个资本迅速增大属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 资本积累 B. 资本积聚
C. 资本集中 D. 资本扩张
37.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单位资本中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
C. 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D.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
38.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 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
C.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D.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39. 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 平均利润的形成 B. 利润率的形成
C. 剩余价值的形成 D. 超额利润的形成
一、选择题Ⅰ
1. 【答案】 C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准确记忆。资本积累、资本集中、资本积聚都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只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将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 【答案】 A
【解题思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成长发育而来。所以,对商品和商品生产进行研究,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起点。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所以,对商品和商品生产进行研究,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 BCD 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所需要研究的课题,但不是历史和逻辑的起点。
3. 【答案】 C
【解题思路】国家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根本内容或者本质,是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当中,政治统治职能是其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面,社会管理职能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
4. 【答案】 C
【解题思路】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和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ABD 是政治制度的组成内容。
5. 【答案】 A
【解题思路】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的活动方式和联结方式,包括联结社会各经济主体的方式、联结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方式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
6. 【答案】 D
【解题思路】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数量。衡量劳动量的标准是劳动时间,但它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7. 【答案】 B
【解题思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
8. 【答案】 C
【解题思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的买卖才能得到解决。通过商品交换,商品生产者达到了它的目的——得到价值;而消费者也实现了他自己的目的——获得了使用价值。
9. 【答案】 B
【解题思路】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或者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是劳动产品,所以其属性由劳动决定。
10. 【答案】 A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价值和抽象劳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做抽象劳动。
11. 【答案】 B
【解题思路】货币的产生,使一切商品的价值有了一个固定的、相对同一的表现形式,也使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外在地表现为货币 ( 代表价值 ) 和商品 ( 代表使用价值 ) 的矛盾。在货币形式下,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式各样的商品,它们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存在,在交换中,它们要求转化为价值;而另一极则是货币。
12. 【答案】 D
【解题思路】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劳动的交换;同质才能进行量的对比,而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同质的劳动。
13. 【答案】 A
【解题思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属性。
14. 【答案】 C
【解题思路】劳动二重性理论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其他理论,都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15. 【答案】 C
【解题思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变动会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进而影响其行为,最终给整个经济生活带来影响。
16. 【答案】 D
【解题思路】价值形式 ( 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 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所谓完成形式,是指在这种形式上,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得到了比较顺畅地解决,不需要再寻求新的形式。
17. 【答案】 A
【解题思路】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 ( 商品数量×商品单价 )/ 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 单位时间里的流通次数 ) 。 B 项是由货币的定义所揭示的。选项 C 、 D 是违背货币流通规律的恶果。
18. 【答案】 C
【解题思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该矛盾之所以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它是商品和商品生产一切矛盾如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根源;其二,它贯穿商品生产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其三,它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9. 【答案】 A
【解题思路】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其基本要求是货币的发行量应相当于商品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20. 【答案】 D
【解题思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选项 A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选项 B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选项 C 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1. 【答案】 C
【解题思路】社会 ( 部门 )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不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下降。因为劳动生产率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不是生产价值的效率。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2. 【答案】 B
【解题思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家用货币可以购买到劳动力并占有其劳动。而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点即可以创造出新的超过其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是凭借这一特点,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而成为资本,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3. 【答案】 B
【解题思路】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 ( 不是劳动 ) 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该论断意味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种假象根源于劳动力与劳动的密切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方式。资本主义的分配非实时按照劳动力价值分配;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按照劳动分配。
24. 【答案】 A
【解题思路】资本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以价格体现出来的价值量之比。 B 、 C 、 D 项都是杜撰的说法。
25. 【答案】 B
【解题思路】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 ( 价值增殖 ) 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其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没有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用“ C ”表示。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其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增殖的那部分资本;它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用“ V ”表示。 C 项是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标准; AD 是杜撰出来的干扰项目。
26. 【答案】 A
【解题思路】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或者说,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结果。这里一定要明确:只有是一个部门 ( 而不是部门内部的企业 ) ,才有获得平均利润的资格。 B 、 D 项是讲商业利润的实现方式; C 项是讲商业利润的来源。
27. 【答案】 C
【解题思路】就一般情形而论,剩余价值的产生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家用货币去购买生产要素 (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 ,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条件。该阶段也叫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阶段。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启动生产过程,并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其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生产出剩余价值。该阶段是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阶段,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决定性阶段。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家将产品推销出去,收回价值和剩余价值。它是实现剩余价值的阶段。所以,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领域里产生的,但它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28. 【答案】 B
【解题思路】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m ′ =m/v(m ′代表剩余价值率; m 代表剩余价值; v 代表可变资本或工资 )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剩余价值率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所以又叫做剥削率。
29. 【答案】 D
【解题思路】在总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以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其产生过程: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推动下,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致力于不断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如此一来,各种商品的价值就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随之降低;于是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得以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得以延长。 C 项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 AB 项是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经历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但还不是必备条件。
30. 【答案】 A
【解题思路】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 因为劳动生产率高而成本低 ) 。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其源泉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的工人的个别劳动能够转化为加倍的社会劳动,而不是落后企业的剩余价值的转移。
31. 【答案】 C
【解题思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构成。剩余劳动时间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其具体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绝对延长总的工作日长度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总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所以,尽管所用的具体手段不同,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AB 项是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异; D 项既不是绝对剩余价值也不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32. 【答案】 D
【解题思路】再生产是指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任何社会的再生产就其内容而言,都是产品 ( 物质资料 ) 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A 项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重性; B 项是商品生产的两重性; C 项是再生产的类型。
33. 【答案】 C
【解题思路】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扩大其规模。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或者说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途径。 ABD 都是资本集中的具体形式。
34. 【答案】 B
【解题思路】资本集中是将若干个资本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和资本积聚相比,资本集中增大单个资本的速度比较快,但不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CD 与资本集中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35. 【答案】 C
【解题思路】资本主义再生产主要是扩大再生产。就一般情形而论,单个资本增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也就是说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所以 A 项错误; B 项本身是杜撰的论断; D 项与 C 项冲突,所以不正确。
36. 【答案】 C
【解题思路】资本集中是若干个资本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资本集中的方式有兼并和联合;联合的途径之一是组建股份公司。资本积累导致资本积聚;资本扩张与题干所问无关。
37. 【答案】 A
【解题思路】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 C ﹕ V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以导致众多的后果:在单位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份额 ( 不变资本 ) 在相对增多,用于购买劳动力的份额 ( 可变资本 ) 在相对减少。
38. 【答案】 D
【解题思路】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率。 AB 是杜撰出来的概念; C 项是资本的价值构成。
39. 【答案】 A
【解题思路】生产价格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K+ 平均 P 。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也就是说,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同一的。 BCD 三项与题干无关。
考研大纲 | 考研经验 | 考研真题 | 考研答案 | 考研院校 | 考研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