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会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距离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开幕还有半个月,但它早已成为各路媒体和各国民众关注的热点。的确,从成立至今,G20特别是G20峰会,对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危难之时诞生 危机之中成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25日,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G20,让有关各国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同年12月,G20第一次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
G20是首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平等决策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成员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19个国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
G20成员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85%,贸易额占全球80%。可见,G20成员的经济状况就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成员间的合作直接决定国际经济合作的走向。
成立之初的近10年,G20并不具备现在的知名度,那段时间G20仅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G20真正被人们格外关注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在美国的倡议下,G20升格为领导人峰会。2009年至2010年间,G20峰会每年举行两次,2011年戛纳峰会后改为每年一次。
迄今,G20已举行了10次峰会,形成了以峰会为引领、协调人和财金渠道“双轨机制”为支撑、部长级会议和工作组为辅助的架构。
促进经济复苏 提振市场信心
早期的G20峰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8年在华盛顿召开的首次峰会通过了47条金融领域的改革计划;2009年的伦敦峰会出台了总额1.1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计划。G20成员首脑频繁相聚并做出重大决议,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团结一致、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有力信号,提振了市场信心。
2009年在匹兹堡举行的第三次峰会更是载入G20史册的一次会议。峰会确立了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地位,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G20历次峰会的主题都紧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并做出回应。如2010年的多伦多峰会正值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峰会为发达国家削减赤字和公债设定了量化指标和时间表。2010年的首尔峰会完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史上规模最大的治理结构改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被赋予更多话语权,峰会还将发展问题列为G20的长期议题。
针对近年世界经济中出现的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分化、经济增长乏力和保护主义上升的倾向,G20峰会也有所反应。如2013年的圣彼得堡峰会决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把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延长至2016年。2014年的布里斯班峰会强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制定了在未来5年内将G20整体国内生产总值额外提高2%的目标。
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高端平台,历次G20峰会所取得的成果至今仍在指导和协调着各国的经济实践。这归功于G20成员同舟共济应对危机的合作精神,也包含着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共同努力。
作用无可替代 面临双重挑战
尽管各主办国都高度重视并全力以赴办好历次峰会,但G20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
自匹兹堡峰会以来,G20面临着成员利益分歧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如主要经济体由于经济周期不同,合作愿望降低;个别大国无视G20决议,一再拖延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此外,G20在自身运行机制方面也存在缺陷,因为无常设秘书处和工作人员,其执行力的发挥受到限制。
现在外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新兴经济体发展减速,G20开始走下坡路。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G20的组成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是首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目前尚无其他机制能够替代G20。
当前,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依然疲弱,增长动能不足,下行压力挥之不去。世界经济急需得到G20强有力的方向和动力指引,走出困境。
与此同时,G20自身也处于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G20能否有效应对双重挑战,带领世界经济从困境中突围并成功实现自身的转型,是世界对G20最大的期盼。
今年的G20杭州峰会面临着尤为特殊的国际环境。西方社会民粹主义风潮盛行,像“英国脱欧”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正在变为现实。西方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加剧了人们对全球化潮流的抗拒。
国际社会期待杭州峰会能够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转型,将正在失序的世界重新拉回正确的轨道。
目前G20杭州峰会已取得一系列重要前期成果。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让G20从杭州再出发,让世界经济从中国再出发”将从口号变为现实。
中国,G20全面增长战略的重要贡献者
G20峰会迄今已举行过10次。今年,主办国的接力棒传到了中国手中。这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支持,也彰显了中国愿为国际社会贡献力量的真诚愿望。
中国智慧引领发展
“发动机”“稳定器”“压舱石”……近年来频频见诸于媒体的这些词汇,深刻阐述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过去5年,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9月,G20成员领导人将相聚西子湖畔,共谋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之策。此次G20峰会能否为面临诸多挑战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这是世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从2015迈向2016,从地中海到杭州湾,从安塔利亚到西子湖畔,世界经济如何持续增长、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把握、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如何推进等重大课题,事关世界发展走向、各国人民福祉。
G20峰会上的“中国印记”由来已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升格为领导人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一次G20峰会上,中国首次以塑造者、创始国和核心参与方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
在历次G20峰会,围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措施。
在戛纳、洛斯卡沃斯峰会,中国为促增长和保稳定献计献策,先后提出10点建议。
在圣彼得堡峰会,中国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等一系列新理念,坚定维护和推动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布里斯班峰会,中国提出了“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3点建议。峰会通过的“全面增长战略”中,“中国智慧”占据15%。
有媒体这样评价:中国已成为G20全面增长战略的最大贡献者。
中国力量促进繁荣
找到新的增长源,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一轮繁荣,是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方向。
然而,从近几年的发展轨迹看,G20在分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遇到的困难使金融机构不断陷入危机,但整体经济又面临通货紧缩,倾向于利用宽松货币政策创造的空间来实施必要改革;而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的困难则不同,其要务是应对潜在风险和保持强劲增长。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领导人在G20峰会上多次表示,G20应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应更加注意他们的“溢出效应”。在此背景下,作为此次G20峰会的主办国,中国将采取何种方式重新焕发G20的活力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的倡导下,G20承诺未来将综合使用货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措施,依靠“多轮驱动”来促进世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方面,G20各国货币政策将继续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价格稳定,将灵活实施财政政策,并确保债务率保持在可持续的水平;另一方面,G20成员将实施切实的结构性改革,为实现平衡增长提供支持。
自去年底接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以来,中方全力以赴,在各成员、嘉宾国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已分别举办了贸易、能源、就业、农业部长会,分别同工商、青年、妇女、劳动、智库、民间社会等各界代表广泛对话,为G20杭州峰会作了重要铺垫。此外,还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通过协调人和财金两个渠道密集磋商,举办了3次协调人会议、3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数十场各类工作组会议。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G20杭州峰会的顺利召开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共识,铺平了道路。
中国方案助力创新
杭州,这座曾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的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有创新活力的涌动。
当今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此,中国把G20杭州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设定了“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重点议题。这份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期待。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致力于通过改革挖掘新的增长动力。在中国的推动下,G20杭州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
这些既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也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公正、不均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提供了方案。
以G20为平台,中国不仅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也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负责任国家的角色。据悉,G20杭州峰会有望达成近30项成果,是历次峰会成果最丰富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