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试题目多达120道,怎样做才能做完?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答题技巧:最优做题顺序原来是这样,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大家能顺利答完所有题目!
行测答题技巧:最优做题顺序原来是这样
在行测考试中,大部分考生做完之后就一个感觉“又双叒叕没做完”,此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行测考试归根结底和对手打得就是战略,为什么出题人不给考生三个小时去做120道题目?行测考查的就是考生的短时间内快速识别、理解、判断、计算的能力。这其实和政府工作的思维结合的比较紧密,因为政府工作很多时候具有突发性,就需要公务人员具备这样的素质,所以,看似一道题目,背后除了对题目相关知识点的考查,更多的是由题看人,正所谓“行测行测,行不行测一测。”那到底怎样的做题顺序才能让自己发挥的更好,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一个建议:
第一步:熟能生巧,优先做擅长的抢时间。
第二步:做题果断,查漏补缺,把犹豫的题目直接跳过,放到最后去比较选答案。
拿文科的言语为例,大家都知道言语部分的文字量比较大,很多不擅长的建议放到最后,尤其是片段阅读的主旨观点题,很多考生都会出现纠结,然后浪费时间,所以放到最后用客观原因让自己选择答案比较果断,这样反而做题的正确率比较高。
【试题再现】春节期间,duang“震碎”无数网友的屏幕。作为2015年开年第一个爆红的“字”,网友张口闭口不duang一下,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然而,随着近年来这类网络新说法的日益增多,很多人开始担忧它们对传统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冲击,并建议应该规范汉字的使用。其实,汉字文化的演变本来就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些网络新说法,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映照,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汉字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可再生的文化体系。如果真的有一些说法被留下来了,也不失为一件悦事。
概括文段语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字传承有自身规律,无需谈“新”色变
B.新说法的涌现不会冲击传统文化,甚至还丰富了汉字文化体系
C.汉字的极大丰富说明汉字文化具有极大的可再生能力
D.随着大量新词的产生,应该不断规范汉字的使用
【答案】A。解析:文段可以“其实”分为两部分。先指出“duang”的爆红,由“然而”引出随着网络新说法的增多导致人们开始担忧这些网络新说法对传统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冲击,又以“其实”引出作者的观点:汉字的演变本来就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这些新说法正是一种发展的表现,没必要过多担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优化点拨】这道题最容易选错的就是B项,所以当你第一时间看完题干,纠结一会答案还不定,就可以在题目旁边标上“?”,直接做下一道题,等最后有时间,一对比,明显发现B项表述过于绝对,“不会冲击”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的意思是出现这种新东西很正常,所以果断选A。
总之,一定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和方法,这个才是拿下行测,打败对手的必要条件。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时不可忽视的细节
对于很多参加过或者了解过公考的考生来说,大家都很清楚行测资料分析和其他专项相比知识点集中,备考的难度相较而言较小。但大家在考试或模拟刷题的过程中,还是很难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率,小编认为,其中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能关注到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大家掌握程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能更好的把握细节不出差错,谁就更容易取得高分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例1、2003年,浙江省谷物类粮食种植面积为113.6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2.79万公顷;谷物类粮食的总产量达700.60万吨。比上年减少141.68万吨。
【答案】B。解析:直接观察可以得出,只有美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符合曲线。但是很多同学都会没有注意到世界总计、发达国家和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合计,不应列入国家和地区的范畴,就会出现错误。
推荐阅读:
行测真题 | 行测答案 | 行测答题技巧 | 行测题库 | 模拟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