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的怎么样啦?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选择与简答试题3,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
第1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皮亚杰
2.个性心理中最稳定的成分是( )
A.兴趣 B.价值观 C.气质 D.性格
3.心理现象包括( )
A.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B.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4.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是(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个性、认知和意志过程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需要
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
A.兴趣 B.信念 C.理想 D.性格
7.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
A.杜威 B.冯特 C.詹姆斯 D.华生
8.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是(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行为主义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9.赵明能根据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的原理,推出A、B和C的关系。比如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王高,则小张最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那个阶段?(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0.在幼儿园时,小军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送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三年级时,他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是妈妈最喜欢的漂亮发夹。这一转变说明他的思维已经进入(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把一个玩具从儿童身边拿走,他会去寻找,这说明他的思维已进入(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能够解决7 X 8 = 56这个问题的儿童属于( )
A.前运算阶段 B.直观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13.4岁的小兰知道小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当问他小明有没有妹妹时,她却回答没有。这体现了小兰的( )思维特征。
A.可逆性 B.不守恒性 C.自我中心性 D.守恒性
14.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A. 多维思维 B. 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思维 D.守恒观念形成
15.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能逐渐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获得长度、体积、面积和重量的守恒概念。这表明儿童已经达到了认知发展阶段的( )
A. 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培养儿童信任感的最佳年龄阶段是( )
A. 0-1.5 B. 2-3 C. 6-11 D.12-18
1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青春期的特征是( )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18.关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发展要先于教学,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B.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C.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更好地促进发展 D.教学应同时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必要条件
19.( )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 B.直觉 C.知觉 D.思维
2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
A.差别感受性 B.差别感觉阀限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阀限
2、简答题
1.简述感觉的特性。
答: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征;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2.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答:(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第二章 小学生身心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2.在小学生的各生理系统中发育最早的是( )
A.身高体重 B.骨骼肌肉系统 C.循环和呼吸系统 D.神经系统
3.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似的字读错,如把“人口”读成“入口”,这说明小学生( )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4.在儿童的认识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
A.感知觉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5.下列不属于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的是( )
A.在教学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B.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发展
C.在整个小学阶段内,教学的抽象性是引起儿童注意的重要条件
D.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6.在小学课堂上,对于低年级儿童讲授重点难点知识的时间应把握在( )
A.15-20分钟 B.25-30分钟 C.30-35 分钟 D.35-40分钟
7.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A.符号记忆 B.抽象记忆 C.命题记忆 D.形象记忆
8.小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出雷锋叔叔的模样,这属于( )
A. 幻想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空想
9.李老师帮小丽把桔子剥成一瓣一瓣,可是小丽不高兴了,她认为桔子被剥成一瓣一瓣比原来少了,这说明小丽的思维还没有具备( )
A. 守恒性 B.平衡性 C. 抽象性 D.具体性
10.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时期是( )
A. 6-7岁 B. 10-11岁 C. 7-8岁 D.12-13岁
11.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感到无比兴奋,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体验,这属于( )
A.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幸福感
12.王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教育
13.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
A.能动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 D.不平衡性
14.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学校教育 D.个体因素
16.“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7.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18.个体身心发展的某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称为( )
A.机能期 B.关键期 C.差异期 D.平衡期
19.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提出来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0.“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不平衡性
二、简答题
1.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在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2.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答: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第三章 小学生学习与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是人类和动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学习是( )
A.形成思想的必要条件 B.掌握技能的必要条件 C.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D.有机体适应阶段的必要条件
2.小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以后,再学习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归属学习 D.并列学习
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4.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是( )
A.望而生畏 B.谈梅生津 C.见风流泪 D.尝梅生津
5.小狗听到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能跑过来,这是( )的反应。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非条件反射 D.第三信号系统
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指(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属于刺激(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再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9.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实现的途径是( )
A.尝试过程 B.试误过程 C.联结过程 D.反馈过程
10.桑代克的学习三律指的是( )
A.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B.准备律、练习律 、类化律 C.练习律 、思考律、迁移律D.练习律、因果律、近因律
1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只有提前具有某种需要,才能积极接受知识,这体现的学习规律是( )
A.准备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条件反射
12.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限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的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3.下列事例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
A.老师对迟到的学生罚款
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5.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提出限制孩子看电视的禁令,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6.如果学生上课扮鬼脸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这种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7.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18.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 )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
A.内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20.“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是(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二、简答题
1.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1)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精心设疑、质疑。
(4)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
(5)课堂教学多样化。
第四章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
1.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 )
A.道德情感不深 B.道德意志不强 C.道德认识不足 D.道德自律不够
4.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意志不强 C.道德认识不足 D.道德自律不够
5.李明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培养其(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衡量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小林有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苹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忍不住。这说明小林缺乏( )
A.道德认识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意志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9.( )不属于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A.同伴群体 B.认知失调 C.态度定势 D.道德认知
10.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由此判断,他进入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1.方明做事时能遵守规则,但同时有同情心、怜悯心,这说明他的道德发展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2.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B.遵守法规定向阶段 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D.普遍理论定向阶段
13.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道德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公正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14.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罗杰斯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15.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谣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谣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
A.有效说服 B.树立榜样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16.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
A.道德知识的传授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信念的培育 D.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17.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9.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只一味批评学生,认为其无可救药,这违背了( )原则。
A.导向性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D.疏导
20.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循序渐进、以理服人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疏导原则
二、简答题
1.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外在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3.社会风气;4.同伴群体。
(2)内在因素: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通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
第五章 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心理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不吃早餐,血液里缺少( ),大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A.葡萄糖 B.维生素 C.脂肪 D.微量元素
2.阳光中( )能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转变成( ),促使人体对钙的吸收,预防软骨病。
A.红外线;维生素A B.红外线;维生素D C.紫外线;维生素A D.紫外线;维生素D
3.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是(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4.牛奶、豆类、豆制品、绿叶蔬菜、海产品等是( )的主要食物来源。
A.碘 B.铁 C.锌 D.钙
5.可以促进胶原合成,参与胆固醇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铁的吸收和利用,如果缺乏会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坏血病的是(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6.水痘是儿童的常见病,若班上有儿童出水痘,教师应该( )
A.立即采取隔离,教室消毒 B.要对全校教室和操场消毒 C.向校领导汇报坚持上课 D.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7.儿童出现眼睛干涩,夜盲症,可能是缺乏(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8.营养性贫血是是因为缺乏造血所必须的( )、叶酸等营养物质所致。
A.碘 B.磷 C.锌 D.铁
9.某寄宿制小学一位学生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生活老师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让学生下床,站直抽筋的腿 B.让学生平躺,按摩抽筋部位
C.让学生下床,用冷水冲洗抽筋的腿 D.让学生平躺,在其抽筋部位贴上止痛膏
10.王强做实验时不小心烧伤了手背,教师应当( )
A.涂油 B.刺破水泡 C.用冰水冲洗 D.立即送校卫生院
11.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首先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1)立即打开门窗,给房间通风
(2)给中毒者饮水,防止口渴
(3)给中毒者盖上衣服保暖
(4)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
A.1.2 B.1.4. C.2.3. D.3.4.
12.鼻出血时,可以( )
A.用热毛巾敷前额 B.用冷毛巾敷前额 C.用纸张堵鼻孔 D.头往后仰
13.被猫和狗咬伤、抓伤后,下列措施哪种是无效的?( )
A.用大量清水和肥皂彻底冲洗伤口和伤口周围皮肤 B.注射抗生素
C.注射狂犬疫苗 D.用碘酒消毒伤口
14.当学生摔倒后出现头疼、恶心等轻微脑震荡症状时,教师不宜采取( )
A.电话通知家长,具体告知情况 B.送校医务室或附近医院就诊
C.卧床休息,适当减少饮水和进食 D.按摩并热敷受伤部位
15.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 )
A.4-6 B.6-8 C.8-10 D.10-12
16.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
A.焦虑症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17.小芳的手很干净,她却总是禁不住反复洗手,明知这种做法不对,可就是控制不住,这说明她患有(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18.小强考试前紧张,忧心忡忡,考试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发挥失常,他的症状属于( )
A.考试焦虑症 B.考试强迫症 c.考试抑郁症 D.考试阵发性紧张症
19.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行为或观念的神经症属于( )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20.晓颖认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决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方法属于(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合理情绪疗法 D.消退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含义。
答: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简述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
答:(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推荐阅读: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选择与简答试题1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选择与简答试题2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