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经典名著,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高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高中(一)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伤心欲绝。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着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天啊!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小我们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想当科学家、医生、护士、老师……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难道我们年轻人就该让生活变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高中(二)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望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主人公霍儿顿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书中,霍尔顿是一个不肯用功读书,整天鬼混的沉沦少年,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难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读书吗?看一看霍尔顿所处的环境,便不难明了。
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让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卡迪拉克,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义信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又怎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他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
作者把霍尔顿身边的人,全都描绘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去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亦或是说没有毅力),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只能用幻想解脱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妥协于他所深恶痛绝的社会,继续陷入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拔。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高中(三)
坐在荒芜的田野中,捧着手心里的一本书,看着眼前已经收割过的麦秆,眼前浮现出一个“坏孩子”的身影——霍尔顿,那个名副其实的坏孩子。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一个故事,可以称它为“自传”。其中穿插了许多例如“混账”等词语,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形象,其中的道理也许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从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十足的坏少年。
他对妹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
起初,我真的很不理解这段话,后来,我懂了。这是霍尔顿,在复杂的社会中,一种单纯的理想。他渴望纯洁的社会,就像那麦田,就像那小孩子们,包括那悬崖。可是,周围的一切都不如他所望,复杂的社会,一切为了利益,人们尔虞我诈,互相利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
而霍尔顿,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叛逆,看一切都不顺眼的青年,却正好看透了这一点,这个叛逆的少年,却有着一颗纯洁的心,他不愿意与世人同流合污,他在谈上学时这样说道——“上学的目的嘛,不就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都说出了他发自心底对这个社会的不爽,而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正直的心,他看这个复杂的社会不爽!
我也渴望当一个表面叛逆的青少年,而心里却一点也不粘上这个社会的浮尘,一点也不随波逐流,看谁不爽就说出来!利益怎么了?破坏关系怎么了?我活出了我自己,谁也无法改变的那个自己,我骄傲。想让我融入到这个尔虞我诈,假模假样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
霍尔顿,第一次接触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认为他是我的反面教材,读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我真正应该学习的,是他。
他那种正直勇敢的性格。
他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他那种敢说敢当,表里如一的品质。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高中(四)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它捉住——我是说孩子都在狂奔,也不知道孩子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事,我只想做个麦田的守望者。”这是主人公霍尔顿最后和他妹妹谈话时坦露的自己的梦想。
守望一块麦田,看似多么可笑甚至荒诞的想法。但是读罢这本书不禁对主人公肃然起敬起来。在那个社会风气污浊的年代,主人公想守望的是一块精神的麦田,他想守住自己的精神疆域以及这个社会的希望——纯洁的孩子们,他不希望孩子们被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所污染。他真正希望做的是个“纯真”的精神守护神。
主人公的梦想不禁让我想到自己,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方面的一些东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时代频繁出现的短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第一”、“商业化”,而这一切都暗示出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些特征:急功近利、物质化、以及信仰的缺失。
现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结果,藐视过程。比如旅游,人们手捧地图、肩跨相机按图索骥,专找图上标明的去处,在某某峰、某某亭卡擦几下,留下“此处一游”的证据,便心满意足的离去。每当我看着举着小旗、成群结队、掐着钟点的团体旅游,便觉得现代人已经没有足够的灵性面对自然,在人与人的挤压中,自然已经不见了。
是的,我们旅游业,可是,恬静在哪?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
再说说物质化,自古以来,一切圣贤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做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柏拉图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栖息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周国平认为一个人太看重物质的享受,就必须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人要奢侈起来便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那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富了总有人可以更富,于是你永不会满足,不得不去赚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变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那里还顾得上艺术上的追求;即使你是学者,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因此我们这个社会靠新闻媒体炒作起来的“名人”越来越多,而真正的伟人却越来越少。
由于我们身边所有东西渐渐地都被物质化,连爱情也不免遭毒手,一些人可能甚至会否认精神的意义,因为他们问生活所迫忙于追求物质的富足已经无暇再去顾及精神的富足了。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开放程度而开放的。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说的人,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多少时候我们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丰富美之外了,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那么,我们还要说精神无用吗?
那么,我们还要嘲笑主人公的幼稚吗?
真正不懂生活真谛的是我们。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高中(五)
很难将麦田与一种混乱、叛逆、空虚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二战后硝烟未散的国家又迎来冷战。这些五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中有的正浑浑噩噩地挥霍他们的生命,有的试图反抗却因为缺乏光辉的理想而湮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然而,就是在这物质生活发展迅速、精神文明极度匮乏的社会状况下有一位名叫霍尔顿的少年对于这一切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痛恨电影,痛恨伪君子,痛恨一切虚假模式的事物。由于多门功课不及格,以及带领击剑队比赛时忘了拿用具等错误,他被学校开除。他为了使父母最终不得不面对并接受他被学校开除的事实而在纽约度过了特殊的两天。他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用犀利的目光去审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从而得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在他妹妹菲苾对他将来职业的一再追问下,他说了这么一段话:“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想到麦田,很容易想到秋收季节田里全是金灿灿的麦子,一阵秋风掠过,掀起一阵麦浪,那壮阔美丽的景象常常能摄入人的灵魂,激起心中的一阵暖流,使你的整个心灵感到纯净。但我依旧觉得麦田过于具象,其实它所指代的是一种圣洁美丽而又纯净自然的地方。主人公霍尔顿想到这样的地方去,其实还和他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相反,社会上没有这种守望者的职业,没有人会理会霍尔顿的这种想法,没有人能给予霍尔顿支持或是道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会把它当玩笑般一笑了之。他们认为这是一派胡言,连霍尔顿自己都认为是在想一些异想天开的事,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子:混乱、复杂而又可怕。
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孩子已没有了目标,只是在盲目狂奔,不知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向往什么。他们想要成功,却找不着方向,就像作者生活时期的一些人,他们试图反
抗却找不着光辉的理想或远大的目标,最终只好作罢。而霍尔顿认为自己是清醒的,他要阻止那些疯狂乱跑的人,他要阻止那些误入歧途的人。当然,我也看出霍尔顿是爱孩子的,他对已故的弟弟艾里念念不忘,他对自己的妹妹菲苾犹加喜爱,最终也是菲苾的童真唤醒了霍尔顿的心,使他留了下来。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无数缩影,希望社会上人人卸下伪装,做真正的自己,让全世界都变成圣洁美丽、纯净自然的无边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