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听说过关于小暑的一句名谚,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吗?一起了解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是什么意思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是什么意思精选
在民间流传着的诸多气象谚语中,有这样一句——小暑一声雷,转做倒黄梅。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小暑”节气假如出现打雷,那么梅雨又会倒转过来。所言非虚,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小暑时节,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但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
和“倒春寒”一样,“倒黄梅”属于气候异常的表现,它是指出梅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要素已具盛夏特征,经历一段晴热高温天气,然后又再转入具有梅雨特点的天气。其间最为显著的气候特征为常出现连续暴雨、连阴雨,且降温明显。以今年出现的“倒黄梅”为例,其原因和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摆动有关,由于副热带高压南落恰好让冷暖空气重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交汇,因此“倒黄梅”来袭。
梅雨季的降水是梅雨锋导致的,当北方不断南下的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长时间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对峙,阴雨天气可能持续一个月左右甚至更长,而“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一般来说,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在雨量相当集中,雷雨阵雨多发的天气结束后,天气又会重回晴热状态。
事实上,“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梅雨是我国东部江淮流域一带初夏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我们将梅雨开始之日称为“入梅”,结束之称为“出梅”。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
相对正常梅雨而言,“倒黄梅”以及如“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都属于异常梅雨。梅雨天气最为鲜明的特点是: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云多,日照少,风小,降水多属于连续性,也有阵雨和雷暴,大雨和暴雨比较频繁。因此这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时期。此时正值作物生长旺盛时期。梅雨所带来较多的雨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作物生产的。但梅雨的多少、入梅和出梅的早迟年际变化很大,给作物生长带来很大影响。如梅雨期长、降水量大,则会出现涝灾,而梅雨短或空梅,又会出现旱灾。此外,入梅早影响夏收,入梅迟对夏种带来不利的影响。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的意思: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扩展资料:
有关谚语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小暑节气打雷还和梅雨也是有着很紧密的关系。比如在上海地区,就有着“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的说法,就是说如果在小暑的时候打雷,那么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地区还有着“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的说法。
说法一: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
在小暑时节,很多地方也会下雨。古人就发现,一般小暑下雨的话,那么在大暑的时候会下大雨、暴雨。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地方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意思是说如果小暑那天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很多地方的民俗认为小暑下雨,那么大暑便会有洪涝灾害,但是每年的天气情况不同,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也很少,所以只能当做参考。
说法二: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这天,如果不是晴天,是阴雨天气的话,那么在大暑的时候天气会很好,温度会很高。古人用“晒开石头”是来形容当天的太阳很毒辣。而在很多的地区还有“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等类似的俗语。所以这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才产生的民谚。
小暑来临,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二十四节气·小暑
农谚说:“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权、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