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前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材料,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地设计。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大幅提升。本文主要介绍了“醉花阴课件”,希望读者喜欢,并且希望下文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醉花阴课件【篇1】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
(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
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
1.读一读。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
读出节奏
读出关键
(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
凉。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
重阳节。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永昼”“半夜”“黄昏后”。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
2.品一品。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3.比一比:比较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阐释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创作风格,引进李清照创作分期。
18岁之前,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李格非之女,)。代表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8岁嫁于赵明诚(金石学家),婚后生活幸福,44岁之前有时过着独居的生活;代表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难;46岁,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
最后,请同学为该词选一幅插图。
三、总结提升
本节课是在诵读和品味中体会李清照这首词中的情感(描绘孤独的.生活、抒发相思之情);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分期。
醉花阴课件【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大多数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本单元以宋词文学为主,选取的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教学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在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如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作者分别在早期和南渡后晚期的作品。《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而《声声慢》则是作者南渡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形单影只的生活状况下完成的,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展现了深入灵魂的孤寂于戚戚。
两首词属同一人创作,而且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写的;再加上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和南宋交替、外民族入侵的时间。教授两词时,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采用朗读和鉴赏相结合,将两词进行比较研究,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词的语言、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进行鉴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主题和品评内涵。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a、使学生明白朗读诗词要用情感驾御节奏。
b、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一字一句入手,慢慢品析。
c、鼓励学生鉴赏过程中大胆地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猜测性解读。
d、通过鉴赏过程来培养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及重点:
a、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一字一句入手,慢慢品析。
b、鼓励学生鉴赏过程中大胆地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猜测性解读。
这两个目标侧重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宋词的方法,授之以渔。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略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而定为本节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李清照的词以金兵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总体上词风婉约。所以教学设计上,首先做到知人论世,先介绍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在了解词人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她的思想情感。学习诗词,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对意象的分析在学习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侧重对词中的特殊意象的理解。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学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学生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讨论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问题式探究学习方法,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设计一系列问题: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词中哪个字体现了对丈夫的浓烈的相思之情?(愁)
3、词的上片那些词语能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愁”来?
4、李清照写愁,不仅秀出了心理体验,而且还写出了切肤感受,这一点异于他人。她的切肤感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凉)
5、我们继续看下片。一个人有了愁绪,怎么办?任由愁绪来折磨自己吗?
6、如何消解愁绪?(饮酒,东篱把酒)
7、饮酒真的可以消解愁绪吗?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解掉了没有?
8、李清照的消解掉了没有?
9、从词中看哪个字可以看出没有消解掉?愁的最终结果如何?(瘦)
10、一个人整日整夜的思念,愁苦不止一天,能不消瘦吗?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瘦了)
11、愁和瘦是什么关系?(因果,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12、瘦成什么程度?
13、人比黄花瘦,这句用到什么修辞手法?
14、比喻的构成要素有什么?
15、人和黄花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是形容女子的美貌,这个比喻形容什么?人的憔悴。)
16、这是外型上的相似,叫做形似。如果只是要表现出女子的外形消瘦,何必要用菊花呢,柳条又细又长,我们说杨柳细腰赛笔管,这样好不好?
17、菊花有什么特征?菊花除了外形消瘦外,还有什么意蕴没有?东篱把酒黄昏后,这一句有什么典故?(这里的采菊不指隐居,而言其清高孤傲,菊花之高洁,与其贵妇人身份相符合。重在神似)
三、说学法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安排大量的问题,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郭沫若先生的一副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大家知道郭老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吗?
李清照词集名《漱玉集》
与其夫赵明诚一起研究金石,著有《金石录》
南唐后主李煜,沈谦(清)《古今词话》“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说二李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漱玉集》中一篇重要作品《醉花阴》。
第二步、朗读
教师范读,语速快而豪放
学生评价(语速快,即节奏快),请学生读。
听录音,并评价。(节奏慢,感情真挚,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感情)
小结:读诗词要用诗词中的内容和情感驾御节奏。
第三步、分析诗文:
愁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情感,许多名家大家都有写愁的诗句: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愁是有长度的)
杜甫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愁是有数量的)
秦观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但有数量,而且有深度)
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 学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课件)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 愁和瘦是什么关系?(因果,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2、 人和黄花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第五步、反馈小结
1、小结:读诗词要用诗词中的内容和情感驾御节奏。
2、小结:化具体为抽象,可感可知
3、小结:表达要含蓄,蕴藉。
4、小结: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
5、小结:鉴赏诗歌,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猜测性的解读,当我们对一首诗歌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进行猜解的时候,就表明我们已经进入的诗歌的意境当中了。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运用同样的方法预习《声声慢》,看一看,同样是黄花,同样是愁绪,同样是秋季,同样以酒浇愁,两者的愁绪有何不同?
醉花阴课件【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里的第四首,《醉花阴》是本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一篇词作。两篇词作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约派。第六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风貌。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浓重的哀愁。《醉花阴》则是李清照婚后独居青州所作,独自一人孤单,思念一个人更孤单,故作此词,抒发重阳佳节思夫念夫的愁情。愁情较为单纯,属南渡前“闲愁”之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对比理解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抓住好词好句赏析,了解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
(2)运用联想、想象、对比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赏析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对比使学生体会两首词不一样的“愁”。
难点:通过好词好句品味词的内涵。
二、说学情: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又喜欢“强说愁”的年龄,对于惜别的离愁,对于相思之愁,他们大多都能够体会到,也有朦胧的青春萌动之情,对《醉花阴》这首词理解起来更容易。而现在是和平年代,少数同学可能经历过死别,但是家国之恨却没有切身体验。要把握《武陵春》里词人颠沛流离、孤寂无依的感情就特别不易,所以只是通过对比手法,让学生作基础的了解。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对比法、点拨法、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此环节有助于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资料助读
录音范读、学生自读、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结合背景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的联系,培养学生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师生赏读
1、初读——寻愁
这两首词感情基调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寻愁)
——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了解两首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知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细读——析愁
这两首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展开想象,自由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研读——品愁
这两首词分别是怎样表现愁的?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武陵春》愁的外在行为有哪些?/“闻说”、“也拟”、“只恐”表现词人怎样的感情过程?
(2)《醉花阴》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词人怎样排遣愁绪?结果如何?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重点品读,紧扣文本感知意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4、悟读——比愁
李清照“愁”从何来?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
——欣赏歌曲,体会意境,领略两种不同的愁绪。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联系背景进行比较阅读,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水平。)
四、拓展延伸——劝愁
读完两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从现代人的角度劝慰深陷愁思的李清照。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作业布置
积累描写“愁” 的诗句
(此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愁
武陵春: 醉花阴:
愁景:花已尽(伤感) 国破家亡 孤独寂寞 景:薄雾浓云 西风黄花(阴沉萧瑟) 愁状:倦梳头(倦怠) 物失夫逝 离别之愁 物:瑞脑金兽 玉枕纱厨(孤寂凄凉) 愁态:泪先流(悲苦) 春暮人老 相思之苦 事:黄昏把酒 暗香盈袖(乐景哀情) 愁情:载不动(深重) 人:消魂 瘦 (忧伤憔悴)
醉花阴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3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课类型
精讲 教学方法 讨论赏析 主要教具 多媒体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我们从中体会了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她的生活以及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二、朗读
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三、小组自由朗读
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四、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
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五、总结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六、自由背诵、默写、检测。
七、作业
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
醉花阴课件【篇5】
课题
《醉花阴》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常识填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 婉约 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 易安 体。李清照的词以 南渡 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 闺情(离愁) ,词风 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 怀旧悼亡 ,词风 凄凉低沉 。
2、字音通关
薄雾( )永昼( )纱橱( )盈袖(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 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答:① “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 夸张、 比喻 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 数量 的。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 长度、宽度、深度 ;秦观的愁也是有 数量、深度 的。
3、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明确: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答: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4.词人为何而愁?
答:思夫
5、《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答:上片:重阳思亲而不得
下片:饮酒赏菊愁更愁
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出门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下面是我们的合作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明确:“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2)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半夜凉初透”,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3、上片小结:
上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
鉴赏评价下片
1.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确: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
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充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2.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明确: 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以佳景衬哀情”的作用。古人在旧历 九月九日 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3.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4.整体感悟下片内容:下片写作者在重阳节黄昏后独自饮酒赏菊的愁绪。
五、总结归纳,领会主旨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六、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试背两首李清照的词作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2、《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表面上写赏菊饮酒,实写思念之情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12、能使人想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的句子是:
13、 描写一系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点出虽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的句子是:
14、脍炙人口的写愁佳句,具体生动的夸张,传达了无尽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15、写佳节思亲,夜不能眠,寂寞冷清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醉花阴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2。 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重难点
1。 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为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知人论世: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母亲王氏,其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三司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李清照:(1084—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她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婉约词的正宗”,“乱世中的美神”。
丈夫:赵明诚。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但在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后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这时李18岁,赵21岁。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格非被贬回老家。后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靖康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丈夫病逝,李清照也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二、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A。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代表作:《一剪梅》、《醉花阴》
B。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醉花阴》写于前期。夫妻俩婚后不久,感情甚笃。后来,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因思念远行的丈夫,在重九当日,便写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深入鉴赏:
整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里面写了很多景,融入了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情景交融。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词眼是什么?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薄雾浓云:雾气不散,犹如心中无法消散的惆怅;浓浓的云,给人压抑之感。“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时间难熬,这一切何时才是尽头!“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说明分离已不是一两次。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 因为孤寂难眠。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既是身体感受,也是内心寒冷。
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逢丈夫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更增添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种有菊花的田圃。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李清照非常欣赏陶渊明,其“易安居士”也是出自诗句《归去来兮辞》:依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把酒:端着酒杯喝酒。暗香:幽香,指菊花香。重九赏菊,是由来已久的文苑雅事。不过李清照没有这种兴致,到东篱把酒赏菊,完全是为了派遣离愁,尽管酒喝了,菊赏了,袖间还沾带了扑鼻的幽香,却更勾起一腔思绪:过去都是家人团聚,而今却形只影单,此等良辰美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为绝佳三句)
有这么一故事,李清照由于思念寄给赵明诚一首诗。赵明诚觉得这诗写得太好了,自己要“须眉不让巾帼”,便闭门写了五十首诗,其中夹着李的诗,给友人看。友人说,只有三句最佳,就是这三句。这三句有多美呢?
明确:用帘外的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销魂,创意极美。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画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她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人称“李三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思考:“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作用:
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总结:下片以“愁”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愁绪,“莫道”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与上片的“愁”相呼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下片烘云托月的手法: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个“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板书设计
上片:愁永昼: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孤独寂寞
佳节重阳,半夜凉初透——思念难眠
下片:人更瘦:把酒赏菊,暗香销魂——自怜愁闷
醉花阴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晚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关心国家大事。
2、创作: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一、导入:同学们,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女性来表情达意,总是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一位重要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就是要说自己的话。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那么,我们今天走进词中,体会词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情感。
二、整体感悟
醉花阴
一、同学们多读,具体感受词人的情感,然后概括出来,大家一起来品味。
教师明确:感情基调是忧郁,孤寂。这首词是此人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的是重阳佳节独守闺房的,思念丈夫的寂寞和孤寂的愁绪。
二、引导:同学们从哪些句子或字词中获得的信息呢?
赏析:例如:1、词的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了词人的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不黑呢?这都是因为心情的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过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安好,愁不知何日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我们不难想象词人的形象。
2、如“佳节又重阳”的“又”字,它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一次的勾起了自己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3、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本来赏菊喝酒是极为愉悦之事,可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这酒就成了消愁之酒,把酒消愁愁更愁,如何能消的了呢?
4、这绵长的思念,词人会如何呢?到底这思念有多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全词的高潮,愁思本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以帘外之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镜极美。同时作者用黄花的凋落,比喻女子容颜的老去,这都要归属于那绵绵无期的相思。看时写花,写人,却写的是佳节勾起来的独守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和愁绪。
5、如下片,不着一个“菊”字,却整片在写菊花。菊花的艺术形象:孤傲,高洁,品性高远,超拔脱俗,以黄花自比。
醉花阴课件【篇8】
不知此时是什么时辰了,稀薄的雾气笼罩在远山上仿佛缠上了一道又一道的纤绳,浓密的云层满载着雨后的雨滴,带着湿气慢慢下沉。
妇人坐在晦暗的房间里,任凭秀发肆意的垂落在肩头,床头上零零散散的地洒落着她用了许久的,刻着一道一道小花纹的木梳和那红得令人觉得刺眼的胭脂。让不时地去看香炉上的香火,一遍又一遍地加着龙脑。烟气就如同她心中的思念飘摇着,氲成一滩。她用手指轻轻地捋了一下垂落在地面的披纱,束在腰间的佩带还挂在床头。外面传来的鸟儿尖锐的嘶叫声使沉思中的她一惊,接着窗外又依稀传来寥远的人声。她慢慢推开厚重的木窗,顿时阳光洒进屋内,披在她身上的纱衣褪去了阴郁的色彩变得光鲜亮丽起来,这张死气沉沉的素面此时也鲜活起来。今天是重阳节啊,她在心中默默念着。但是当她看到登高的人时眼神立即灰暗,表情也阴郁了。
登高的人都已归去,只留下乱七八糟的脚印。她走到床边简单整理了一下衣着,拿着一壶酒来到了篱旁。落日残云,淡淡的菊花清香沁润了她的双眼,还是回到屋中吧。
洁白的瓷枕,被轻纱笼罩的床橱,半夜袭来一的阵又一阵凉风不时地打着帘卷,看到此番场景,她又想起了黄昏时风吹菊花的残景。
菊花随西风的吹打逐渐变瘦,而自己因心中的郁结比菊花还要瘦损,她提起笔在精美洁白的丝巾上写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罢,她把手绢放到窗边,返回内室。
风又刮着,手绢消失在了夜幕中。
醉花阴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三、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五、播放朗读,品味诗词
六、自由朗读提读
七、赏析
问题设置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哪个字透漏出来的?
2、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见导学案)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比喻,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有长度,宽度,深度;秦观的愁有数量有深度。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小组讨论)
提示
李清照的愁绪延续了多久?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3、词人为何而愁?思夫
4、词人如何排遣相思之苦,打发空虚生活?赏析下片。提问明确喝酒赏菊重阳菊花怒放,香气溢人,景色越美,词人内心越凄凉。古人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因而“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5、“人比黄花瘦”这样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小组讨论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6、小结这首词写了李清照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从题材看是闺怨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
7、欣赏歌曲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8、拓展延伸
阅读《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zài)不动许多愁。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问题设置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丈夫已逝,只身流落金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觉悲从中来。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妆,以泪洗面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为写愁名句,这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巧妙地运用比喻,把原本无形的愁绪比作有重量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愁绪表现的自然服帖,不着痕迹。
9、背诵《醉花阴》
10、作业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醉花阴》的画面
醉花阴课件【篇10】
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③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④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⑤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⑥,人比黄花⑦瘦。
④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6.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7.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8.“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请写在下面。
9.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1.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6.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7.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9.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醉花阴课件【篇1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