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兔课件【篇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八、总结课文: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九、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勇气
3、爬天都峰 手脚并用 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 陡) 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语文兔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
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
六、布置作业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语文兔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语文兔课件【篇4】
学情分析
《心愿》是小学语文冀教版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生活哲理中的最后一课。文章通过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表达了强强、苗苗以及槐树妈妈的共同心愿——希望槐树籽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变成一片片树林,每个人都在为建设大西北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对生字、词的掌握。第二课时即本课时是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了前面几篇童话故事后,孩子们不仅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了一个进步,而且在情感方面也有了一些见解,本课时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坚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
一、在知识目标方面涉及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围绕“心愿”理解课文
二、在情感目标方面涉及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懂得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产生对童话故事的喜爱之情。
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我用儿童熟悉的歌曲“种太阳”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建设大西北,应是大家的事,人人有份,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让学生参与课本剧,结合小组讨论及绘画等方法来充分达到寓教寓乐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槐树妈妈、槐树籽及强强和苗苗的心愿——建设大西北,而孩子们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下列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以读为主。
复习生字、词后,由“种太阳”导入,展开话题“我的小小心愿”在学生积极“热身”后,导入课文。在这里主要以读为主,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朗读,“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接着读课文,品味人物心理状态,这里我用到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组比赛朗读,对于重点词句要细细品味,如:“盼望”的心情很难体会恰恰朗读在此发挥了作用,再如“您怎么不送我们走呢?”“我们”语气加重,要读出焦急的心里,还有“树叶辛苦地干了一春一夏,应该先送它们”反复读,既读出槐树的生长特点又体会到人性化的品质,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本课时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二、突破重、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接下来课文说了强强和苗苗两个孩子的愿望——绿化大西北,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开发大西北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这是本课教学难点,在此,我制作了课件,通过直观的刺激,让孩子们直接看到大西北的面貌,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说一说对大西北有了一个怎样的了解,也更容易地了解到为什么要建设大西北,又结合朗读课文、分析课文,通过强强和苗苗的行为体会建设大西北的迫切性,让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一个转折词“可是”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低谷,而两个孩子积极想办法,又让学生们了解到强强和苗苗的愿望很迫切,也隐含着开发大西北的迫切,这种迫切也是课文的难点之处,需反复朗读体会,因此前几段的朗读模式远不能调动起孩子们情感,于是我让孩子们参与课文剧,表演此部分的故事情节,去深入体会强强和苗苗的心理变化,既印象深刻又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
课文最后用槐树妈妈的想像引申出建设大西北的迫切愿望亦是本文的重点之处,在此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并勾画出表现迫切实现愿望的动词,如:飞跑,抖动,跳(愉快)摇晃等,让学生模仿快乐的场面,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快乐情景。
三、感情升华,能力拓展。
在想像的同时进一步感情升华,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假如你是强强和苗苗,你会怎么为大西北作贡献呢?”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加融入故事,体会故事内涵。“你有什么心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自己想怎样做?”组织学生大胆发言,由课上引进生活,使语言教学更生活化。
四、教学评价的意义
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我会积极表扬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把孩子们喜欢的卡通漫画贴画送给他们,对于没有来得及回答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肯定,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再接再励,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在正确的道德行为中寻找积极的一面,最终使学生在他的道德探索中得到真理。
板书设计:
15心愿
作业的设计:
作业是对学习的一个巩固加深的印象,但枯燥乏味的作业大大降低孩子们的自主性,因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学生较感兴趣的作业:
选择一个你比较喜欢的作业:
1、画一幅你想像的未来大西北的画,讲给大家听。
2、续写课文最后一段“槐树籽娃娃已经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
3、大西北的小朋友们收到强强和苗苗这些远方的小朋友寄来的树种和草籽后,会怎样写信来感谢他们呢?
语文兔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重点: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燕子飞行幻灯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6、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5、指导朗读。
(1)激发情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1)学生说该怎样背?
(2)看板书练习背诵。
7、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3、交流填空。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
2、学生交流。
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1)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
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全班交流。
(2)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3)出示填空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
学生完成填空。
再次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
读好上面的一段话。
(4)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读好最后一句话。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
(2)指名读,评议。
(3)看这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
(1)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
(2)学生试背
(3)齐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4、学生交流。
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
(“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6、朗读有关句子。
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
(偶而、沾、小圆晕)
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晕呢?
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8、朗读有关句子。
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10、指导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学生质疑。
3、理解词句:“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
5、看多媒体燕子的休息。
6、感情朗读。
7、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
六、作业布置。
1、造句。
偶尔――-
活泼―――
2、背诵课文。
外形
活泼机灵
板书设计:
燕子
赶来
飞行
轻、快
休息
音符
语文兔课件【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的都是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旨。作者把记忆中的许多片段集于“思乡”这个焦点是:农历冷气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相互“起会”置办春酒的融洽;“我在多年后按照母亲的方法如法炮制“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终年的味道展开。春酒、会酒、醉了童年、醉了乡亲、醉了母亲,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右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的酒席上不断氤氲丰收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风俗之美。文末那句从心底里发出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们却那儿去长真正的家醅呢?”琦君就是用这样一咱少将铅华的笔调,娓娓地诉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着恋。
二、说理念
1、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目标是:具朦胧 独立阅读的能力,流利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筇 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根据本单元选文的特点,作者教学需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旨导学生揣摩重要语句,注意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1、通过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及学生的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寻民风民俗有较为丰富的的感情认识。
2、在学过的课文中有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有一定的积累。
3、学生学过的中国近代史,其中对海峡两岸50多年有分离有所了解,经上三点对三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语文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文中的细节描写,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品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
(2)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对“思乡”这一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⑵感受中国的民俗美和古朴淳厚的人情美。
五、说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品文中细节描写,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它是本文的难点所在,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所限,寻于本文所含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不易感受
六、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啬感情认识,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音乐《望乡》。)(创设情境)
教师导入:一曲望乡,一段思恋。思乡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因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
(2)教师提问:在我们古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学生回答并简要解说。
教师过渡,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琦君的《春酒》,看看琦君在美国回忆起儿时春酒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多媒体出示课题)
2、浅吟低唱,朗读《春酒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走近作者,领悟《春酒》
了解作者琦君,介绍作者生平,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一步主题的理解。
4、深入文本,品读春酒: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文章中有许多细节写得非常有趣,表现了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阅读就必须细细品味,通过对细节的品析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感情和主旨)
5、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上兮》。
(2)多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近些年来的交流情况。
(3)、放朗读录音,朗读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及舒兰的《乡色酒》。
(4)琦君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是像琦君一样思乡念祖的人却数不胜数.如今,他们可以回家了。
五、抒写感怀,告慰琦君
对故乡的眷恋就是一坛春酒,时间愈久,对故乡的思念则愈浓愈烈.如今的海狭两岸春暖花开,对许多海外飘泊的游子,故乡不再遥远。结合现实,请你对琦君写几句话,抚慰她的在天之灵。
(通过练笔,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兔课件【篇7】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 谈话,板题。
2.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 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钱江潮录像,感受壮观 。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语文兔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三、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许()争辩()聚精会神()
2、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⑴西沙群岛()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⑵()他们笨,()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⑶()在校内或校外,我们()应讲文明。
3、用“不是……而是……”造句。
五、课堂小结。
语文兔课件【篇9】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坐上了飞船》教学设计及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
2、会认9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地形,知道中国有长江、黄河和长城。
二、教材说明
本文写作者在梦里坐上飞船飞向太空,见到了地球上的高山、平原、岛屿和海洋,还看见了中国的长江、黄河和万里长城。课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注意听预报员的讲解,看看地图上的黄河和长江在什么位置。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从太空俯视地球的录像片。
(二)识字、写字教学
重点指导读准生字“坐、向、平、里”和要求会认的字“梦、洋、城”的音。
指导写字,要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笔画和偏旁识记字形。
注意“坐”的上面是两个撇、点;“万”的第二笔是横折钩,不是撇;“里”的第五笔是竖,不是横。
(三)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读好两个带“啊”的句子。可以分两步进行,先指导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试着读出“啊”的.感叹语气,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心情。
(四)练习指导
第三题,从地图上找出长江、黄河、长城。可以请课前有准备的学
生先说一说,然后教师用清晰的挂图,依次指点学生找出长江、黄河和长城,并在课本上用符号作上标记。还可以结合挂图,指导学生认识高山、平原、岛屿和海洋。
(五)扩展活动
想象自己乘坐飞船飞向太空所见到的景色,并画下来。可以画课文中描述的内容,也可以随意画自己想象的内容。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读一读。
地球高山平原岛屿海洋中国长江黄河万里长城
三、照样子说话,用上带点的词语。
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
我看见了(),有(),有(),还有()。
参考答案:
一、太平万里飞向坐上
二、略
三、我看见了(地球),有(高山),有(海洋),还有(峡谷)。
语文兔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2. 学会写字7个,会读10个字.并能用生字组词.
3.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谈话导入.
1. 课前让学生唱歌.
2. 谈话:同学们,有一个活泼充满好奇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影子描绘得可有趣了.让我们一起走到他的影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二,板书课题,启迪思考.
1, 教师板书:影子. 谁认识这个词语? (影子) 有谁注意过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2, 让学生自由回答.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范读.
2, 学生自读,标出生字新词.
3, 指名试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
四, 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小黑板的生字词:( 影子. 挥挥手. 蹦蹦跳跳. 嘿. 主人. 小矮人. 竟然. 有趣. 捉迷藏. )
2, 发挥班内小老师的优势,教认生字.
五, 分析字形,自习生字.
1,读一读字音.
2, 说一说记法:从结构,加偏旁.部首相加等方面帮助识记.
3, 让小部分学生到台上来表演: (挥挥手. 嘿. 捉迷藏等动作)
六, 阅读,感悟课文,引导想象.
1, 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我的影子有哪些变化呢?找出来再读一读,想一想.
2, 小组交流自由朗读的收获.
3,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课文的方式,把课文中最感兴趣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在太阳底下做各种手的动作,让学生说说手的影子的变化.
5, 师: 说说你们手的影子的变化.
生: 我晃晃手,影子也晃晃手.我的小手变成小兔,影子也跟着变成小兔.我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生; 影子一会儿跑到我的前面,一会儿跑到我的后面,一会儿跑到我的左面去了,它好像在跟我捉迷藏.
生:接着笑着说: 影子就像自己的小尾巴,你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师:是啊,影子就像调皮的小孩子,变来变去,真神奇!还有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呢?
6,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影子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7, 讨论: “一路上,影子总跟着我,可是它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呢?”
七, 总结课文:
同学们,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你会从中发现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语文兔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学习本册第四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猫》是一篇需要精读的散文。老舍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特点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总之课文围绕“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感情主线,表现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境界。
二、说学生
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的有机整合,以此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导读法、合作交流法,锻炼她们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谈话,揭示课题
T:许多同学都带来了自己养过的小动物的图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它的小伙伴啊?
T:有一位叫老舍的作者今天也想向大家介绍它的动物朋友,你们欢不欢迎,想不想认识呢?
(此时介绍老舍,揭示课题《猫》)
(二)初读课文,领悟感情
T:读过阅读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老舍笔下的这只小猫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说。
(经同学间合作交流后,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在哪里,再读课文,自寻答案。
(要求学生把表现猫古怪的对比性质的句子画出来)
阅读后完成填空练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又();既()又();既()又()。
(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3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