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1】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群需搀扶而立的老人们。执念,让他们在寒冬的12月13日,不约而同地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广场。
他们中的不少人从1985年纪念馆落成开始,几十年坚持到馆参加活动、做讲解,从青丝到白头。
“每年这时,我都心如刀绞。说好不哭的,还是难过。”记者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亲自听到幸存者夏淑琴这样自言自语,说话间,她又流下泪来。
记者跟访夏淑琴老人多年。这是一位身材不高却高声快语的老太太,今年近90岁。
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新社记者泱波摄
老人在晚年成了“义工”、“斗士”。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她一次又一次自揭童年梦魇,说起祖孙九人中有七人转眼就遭日军屠杀的惨剧而失声痛哭;65岁时踏上日本国土,成为战后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幸存者;为争一口气,在古稀之年多次赴日、耗时6年打跨国官司,直至胜诉……
13日这天,南京下着大雨,她和熟人们又在纪念馆碰面了,“我真没想到,能活到80多岁;只要活着,我就把这些事说给年轻人听。”
今年是第三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虽已“退居二线”,但他说:“我比过去还要忙,工作还要重。”
他的焦点没有离开几十载的工作领域,今年开始领衔南京大屠杀微观史的调查:对300多户受害者家庭进行探查,记录受害者整个家族记忆,汇成南京大屠杀史的立体证据链。
朱成山相信,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必须走向微观、纵深,发掘幸存者遭受的旷日持久、伴随一生的影响。细节最动人之处,能还原历史的温度。
和平集会年复一年,这饱含着所有参与者不忘初心的坚守。
4000余万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主编、南大史学教授张宪文,还在出版最新书籍;企业老板吴先斌自费千万元人民币维持着“一个人的抗战博物馆”;“80后”女研究生文心十数年为抗战老兵筹集物资;两鬓斑白的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从1986年起坚持到南京种树,以“绿色赎罪”寄望中日和平……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生串联,也在构成历史一部分,奔涌向前。
史训,如长河中巨石沙砾沉淀,冥冥中予人启示。
昭昭前世,惕惕后人。历经近代血泪洗礼、沧桑巨变,中华民族遭受外敌侵辱、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返。华夏儿女,正心怀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走向未来。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12月10日,再过3天,便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悼念日――一个令全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那是全中国人永远的痛,那是铭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灵上永远的伤痛。
84年前,日军攻入南京,在之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无数起血腥事件,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难以幸免,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大火连天,几日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我们仍无法忘却那惨痛的历史,对于这段血腥的历史,我们想搁置都无法搁置,当年日军的兽行难以想象,他们的残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产生了深深的烙印,时间的流逝也无法淡化我们对当年日军的痛恨,这是我们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应有的情感。
可能有些同学认为再提起这事儿有点多余,可“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国耻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铭记在心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确对此事件的态度。作为青少年,我们应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的教训,所谓“亡国先亡史”,历史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尤其对近代饱受侵略的中华民族。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形成的凝聚力,定将推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此外“南京大屠杀”的内容虽说是悲惨的,但也反映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中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要弱于日本,这就为日本侵略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日本以前一直视我们为“东亚病夫”,也就是我们太弱小。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才能使我们不被外人所欺负,不重蹈历史的覆辙。
警钟长鸣,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承担起建设祖国未来的责任,为国家的强盛和复兴而奋斗。从我们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写每一个字做起,让我们努力学习,为自己,为祖国而奋斗吧!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3】
1937年12月13日,在我们的家乡南京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时隔近日,xx年过去了,这段历史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这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茶亭幼儿园在20xx年12月13日在园内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中大班年级组的老师们组织孩子看了20xx国家公祭日活动的直播报道,通过报道,孩子们观看了公祭仪式,聆听了祭文朗诵。托小班组织小朋友看了一些大屠杀事件的图片,孩子们对在大屠杀事件中不幸遇难的30万同胞表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老师,他们好可怜呀”、“老师,那个小朋友在哭”、“老师老师,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上午10点零一分,警钟长鸣,响彻幼儿园上空,茶亭幼儿园全体师生进行了默哀仪式,大家纷纷起立低头不语,哀悼遇难同胞。
通过此次公祭日活动,我园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深切缅怀遇难同胞的同时,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增强幼儿从小认真学本领,为祖国努力奋斗的信念。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4】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扞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同学们,国家公祭日的确立,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我们今天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我们是共同在悲痛,共同在祭奠、共同在唤醒。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但世界还远未太平,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抵赖、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残暴行径。和平,需要强大的实力来维护,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要让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不能出现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增强本领,让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提高,让祖国更富强。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5】
_,是第_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所有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记的一天。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铭记苦难,开创未来。响彻南京全城的凄厉警报,是对死难同胞的无尽缅怀,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暴行的厉声控诉。“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经战争洗礼,从苦难走向辉煌,我们不曾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铭记是为了把历史真相传递给更多人。“我们必须把历史真相和被害者的伤痛告诉日本民众,告诉下一代人。”南京大屠杀历史学者、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日本至今仍在隐瞒、歪曲侵略历史,必须要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传递给更多人。揭露真相是为了让日本政府承认过去的错误,不再重蹈覆辙,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日本曾经的加害真相,让人们懂得和平的珍贵与不易。
铭记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铭记是为了坚持一种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威胁仍然存在,纪念战争正是为了避免战争,珍视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和平才是世界各国人民之福。
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获取智慧和启迪,把亿万人民的爱国心、爱国情汇聚成洪流,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6】
第三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一些来自国外的消息引人注目: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议案,意在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郑洪以大屠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为题材,历经创作的《南京不哭》问世;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第一次走进法国,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展览,突出了欧美人士对大屠杀的见证……作为惨绝人寰的战争悲剧,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正在更深切地进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和认识,如今到达新的阶段。去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入选的11组档案,均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史料。从南京市民罗瑾冒死保存下来的16张侵华日军自拍照片,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从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到美国人贝德士以及幸存者陆李秀英的证词,还包括亲历大屠杀人士的若干日记。这些具有毋庸置疑权威性、真实性和唯一性的材料,对于在全世界形成一种感性记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很多人提起南京大屠杀,第一印象就是“30万”的死难者数字。作为二战三大惨案之一,在国际上却没有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强大记忆,除了某些势力别有居心地掩盖罪恶和篡改历史,也跟大屠杀记忆在具体层面的建构不足有关。犹太人历史学家舒衡哲认为,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军国主义的疯狂,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显现人性的破碎,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体味大屠杀受难者对战争犯罪的控诉。
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要求,针对的正是弥补和丰富人类共同记忆的重要工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史整理,其实是从新世纪才集中进行的,这些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大部分已经整理完毕。通过这些资料,人们更能体会切肤之痛的无助与恐惧。就像杰弗里·哈特曼说的那样:“在奥斯维辛之前,我们是只能在想象中体验罪恶的儿童,而在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南京所蕴含的“感情记忆”,只有在深深剖析精神创伤的基础上,才能真诚传递给外面的人,传递给后来的人。
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其意义巨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保罗·策兰在《死亡赋格》中写道:每日每夜,我们饮下黑色牛奶,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拥挤的空中坟墓。所谓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无法痊愈的人道伤痛。属于南京的“黑色牛奶”,需要被今天热爱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特别是在心理上一直远离东方战场的人们所饮下。南京大屠杀应成为沉埋在人们心中的活生生的历史记忆,因为如果人类没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无法解释光明从何而来。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7】
20xx年12月13日,是第x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的xx周年。为了纪念受难的同胞,教育幼儿铭记历史,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哑柏镇中心幼儿园于20xx年12月7日至11日组织幼儿开展了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
各班教师围绕公祭日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让孩子们了解公祭日设立的时间和意义,从而铭记历史,奋发图强,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
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回顾历史,通过讲述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革命小故事,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让孩子们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与感恩。
老师带领孩子们为遇难同胞默哀,深切悼念在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华战争中遇难的同胞们,抒发怀念之情,寄托民族哀思。
此次国家公祭日活动的开展,对全园幼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深切缅怀遇难同胞的同时,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牢记使命,振兴中华,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传递实现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正能量。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8】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诗人艾青曾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最好的解释,那就是——爱国。爱国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祖国吗?(爱)
爱国,我们就不能忘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爱国,我们就不能忘记,“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用它们的铁蹄踏开了我们中国东北的大门。爱国,我们就不能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使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强占我中华资源,欺凌我华夏儿女;为什么?为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他们会如此肆无忌惮?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如此多灾多难?是当初的我们太落后啊!
时过境迁,黑暗终于过去,光明终于到来。现在,沉睡的东方雄狮早已觉醒,我们大步走向世界前列,我们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看,北京奥运展示着我们自信的风采!青藏铁路延伸着我们的智慧,神舟七号遨游在遥远的太空,南海舰队护卫着我们的'祖国,当金融危机袭来,我们从容应对,担负起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负的责任。
现在,我们是不是从此可以无忧无虑了,可以躺在成绩上睡大觉了呢?不!帝国主义还依然做着毁灭中国的美梦!他们可能还时刻想
着瞅准机会,把中国再次踩在他们的脚下。所以,今天,在这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日子里,我们绝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绝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绝不能有一点骄傲自满。
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来建设和保卫,让我们大家携手来,共同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9】
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下半旗仪式。
1937年12月13日,古城沦丧、炼狱六周、生灵涂炭、血染秦淮、水赤长江、同胞罹难、山河泣血。
1937年12月,法西斯日军悍然侵入南京城,对城内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抢掠、强奸、无恶不作。这个曾为民国首都的繁华城市几天内变成了充满死寂和绝望的坟墓。
40多天的人间地狱,30多万的生灵哀鸣……无论死亡人数,还是行凶手段,南京大屠杀都堪称灭绝人性的绝对反人类暴行,成为法西斯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见证。
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但仍有少数人试图抹杀、掩盖、歪曲这段历史,对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进行公然挑战。也让我们感谢那些为保存这段历史而奔走呼号的人们,是他们让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铁证如山。
我们悼念——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
我们感恩——79年前救助中国人的约翰拉贝、魏特琳等义士的善行大爱!
我们铭记——这段历史,它已从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我们自强——唯有自强,方有和平!唯有自强,方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10】
同学们,今天上午十点,当我们还坐在教室里安心上课的时候,你们一定听到了一阵阵凄厉的防空警报了吧。那,你们知道,这警报为何而响吗?是的,这警报就为纪念77年前被日军残忍杀害的30万南京同胞而响。警报拉响的那一刻,汽车、轮船鸣笛,路人停步,整座城市的人都默默为77年前战争遇难者追思悼念。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对中国平民、战俘犯下大规模屠杀、抢掠等战争罪行。
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
今天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6周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安魂曲》响起,武警战士手持花圈,缓步踏上祭台。社会各界五千人在纪念馆内肃立,低首默哀。各界人士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
国耻难忘。初冬清晨,空气干冷而清冽,但仍有数千人从各处赶来,在位于南京城西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
纪念馆所在地,就建在当年侵华日军“万人坑”遗址之上。
从1994年起,南京市民开始在每年12月13日举行集体悼念活动。随后的每一年,人数规模逐渐庞大,如今,数千人参加和平集会已是常态。
今天,江苏省、南京市官员,驻宁部队代表,江苏省及南京市相关部门、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负责人,南京市学生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中国有关纪念馆、博物馆代表,美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友好团体、友好人士代表,约五千人人参加悼念仪式。
同一天,南京市民还将分别在普德寺、北极阁、燕子矶、中山码头、五台山、草鞋峡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所在地设立分会场,举行悼念活动。
同学们,此刻,让我们沉痛悼念30万死难同胞,但同时,也让我们祈祷和平永驻人们心间吧。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11】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中,各班教师们组织孩子们观看视频,让他们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老师们通过浅显易懂的话语向孩子们介绍了在1937年的今天,日本军队展开的惨烈行径。
随后,各班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大班的孩子手持画笔画下了祖国母亲的大好河山;中班的孩子用太空泥做出一朵朵小花以示哀悼祈福;小班孩子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视频,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最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在悲痛的乐曲中,垂首默哀一分钟,从心灵深处去悼念遇难同胞。
此次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对全园师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在深切缅怀遇难同胞的同时,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