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开始正式上课之前应提前完成本学期教学教案和课件的撰写工作,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算晚。教案的设计需要与教材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本文作者经过慎重选择,为您编辑了与“大班教案”相关的内容。为了方便下次阅读,请将本文添加到书签中!
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但很少有人试着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小,即使加了石头,乌鸦也不能喝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孩子们进行科学**的活动,具有教学价值。
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点,将科学与童话相结合,提高科学集体活动的有效性,我将幼儿引入一个童话世界,把“乌鸦怎样喝到水”作为活动的切入点和探索的关键点。在一个个问题情境中,幼儿通过自主地尝试、操作、**、发现,体验并获得成功的快乐,并在**过程中积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幼儿主动**的欲望和兴趣。
活动目标:
1要知道,在装有水的瓶子里加入石头和沙子可以提高水位,。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水取决与水的量和添加的物质。
三。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瓶子,石头,沙子,勺子,筷子,盆,漏斗,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乌鸦怎么喝水?(让几个孩子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往水瓶里放石头喝水。)
过渡:对呀,故事里的乌鸦真聪明,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显示带水的瓶子)老师,这里有两个水瓶子。 看一看。 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如果我把石头放进去,乌鸦能喝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你试过之后,把结果写在纸上。
4(出示记录纸)我们如何记录?(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
7.交流:您在哪个瓶子中放了石头,找到了什么?
8你们都发现在蓝色的水里加石头达到了水位,而在红色的水里加石头,水就达不到水位了。同样是加了石子,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9小结:乌鸦能否喝水,与原来瓶子里的水量有关。
过渡:乌鸦可以喝红水吗?是吗?老师在那边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瓶子,和刚才是一样多的红水,我们换一种材料——沙子再来试一下,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做,我们也需要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5哦,我看到了:石头比较大,它们之间的缝隙也很大,而且水很顽皮,所以我喜欢钻到下面的裂缝里,不往上跑;而且沙子比较薄,它们的缝隙很小,水再也不能淘气了,只能往上跑。
三、活动结束
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四、活动延伸
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我们都知道真相:在瓶子里加石头可以提高水位,乌鸦可以喝水。
然而,很少有人尝试过。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小,既使加了石头,乌鸦也不能喝水,以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做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水取决与瓶子里的水量。因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这项具有较强可操作性、探索性和试水性的科学活动。
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要知道,在装有水的瓶子里加入石头和沙子可以提高水位。
2通过积极探索,找出乌鸦能否饮水与饮水量的关系。
三。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与同龄人交流。
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对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在这里,我也明确表示,两个人一起工作。这对孩子们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孩子们明白必须结对进行。
要求不能落在桌子上,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 用石头和沙子做实验并记录。
在这两个环节中,我用了三种不同颜色的瓶子,让孩子们更容易找到相应的颜色网格进行录制。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观察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教师需要改进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所以我展示了一堆剪纸石头和沙子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
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纲要》指出:
“科学的内容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身边的事入手。”从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以幼儿非常熟悉的故事《乌鸦喝水》为活动载体,建立在幼儿的一定生活经验之上,幼儿易于接受。活动中,把“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作为课程的切入点,把“如何让小乌鸦能最快喝到水”,作为幼儿探索的关键点。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情景游戏中体验并获得成功的快乐,并在**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按“引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设计本次活动流程,遵循幼儿年龄特点。
在活动中,教师本着幼儿是主体的原则,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进行了两次探索活动,尝试以个别、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参与,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教师提供给了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操作材料,有冬枣、板栗、蚕豆、黄豆、大米、鸡蛋、花生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选用机会,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但从活动情况看,如果教师提供给幼儿太多的材料,有时候可能也会阻碍幼儿的思维,反而有点乱,只有提供给幼儿适宜的操作材料,才能发挥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可以选择大小两种材料来比较物体的大小与水升高的关系。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科学有效的言语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指导语可以激发并维持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保证活动有效的完成,王教师在幼儿操作时可能对幼儿操作性的要求没有具体、明确、到位,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目标不明确,急于完成。
儿童的科学**活动经常出现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教师来说,掌握指导方法和策略很重要。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中,在丰富的素材中,展现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我们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1。探索各种泡沫垫的制作方法。
2练习单脚跳、双足跳、交叉跳的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三。尽量听老师的指示,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泡沫垫1张,数字卡1~10张,2套。
活动流程:1。开始部分。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玩吧!在游戏中进行热身。
二.基本部分。
1泡沫垫,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用?
泡沫垫除了可以作为垫子,还可以和我们玩游戏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现在孩子们被分成两组游戏,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同一组的孩子们一起玩。
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 幼儿可将各自的泡沫垫连成两条长龙铺在地上,幼儿分成两组,以接龙竞赛形式从“泡沫垫”的一端爬到另一端。
2. 讲评幼儿游戏情况,表扬玩法新颖,合作默契的幼儿。
三。展示袋鼠**,问:这是谁?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和袋鼠一起跳,看看谁会成为冠军。
4鼓励孩子们想出多种方法使用泡沫垫进行跳跃练习。教师用语言或简单的动作来提示或帮助。
※ 将泡沫垫平放,双脚并拢跳过。提醒幼儿逐步加强高度,看看自己最高能跳过几块泡沫垫。
※ 将泡沫垫隔一定距离平放,幼儿有序进行连续跨跳。提醒孩子们观察和练习不同的跳跃方法,适当的宽度是多少。
※ 将泡沫垫两块相靠竖向摆放,连续摆放五处,进行跨跳练习,提醒幼儿尽量不要碰倒泡沫垫,如果碰倒,要立即重新摆放。
5把泡沫放平,孩子们围坐休息。你可以互相捶背,揉搓双腿做放松运动。
6.游戏《数字格子跳跳乐》。
显示数字卡。让孩子们挑一个贴在他们的泡沫垫上。将泡沫垫按数字大小摆成两条长龙,要求幼儿听清教师指令,进行跳跃活动。
※ 单脚跳顺数。
※ 双脚跳单数。提醒幼儿两排的单数都要跳。
※ 左脚跳单数、右脚跳双数。提醒幼儿想好再跳。
变化摆放方法,继续游戏。
三.结束部分,游戏《叫号猜猜碰》。
幼儿听教师叫号,叫到的两个同号幼儿为一组,进行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后结束活动。
大班教案 篇3
大班教学活动设计:《好玩的立方体》
《好玩的立方体》选自主题《房子大观》次主题《特
殊的房子》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长方体和圆柱体,并简单了解它们与矩形和圆形的关系。
2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物体并将它们组合起来。
三。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准备
环境创造:羊村实验室的区域环境。
1、“羊村实验室”大门一个。
2模型平台:圆柱、长方体等16个模型,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
3、魔术平台:8个蓝色筐子、扑克牌、圆形光盘、圆形雪花片若干、长方形卡纸6张、正方形卡纸2张、圆形彩卡4个。
4设计平台:彩笔2盒、纸张数张、皮泥2盒、各种颜色的图形卡若干张、胶水2瓶、双面胶带2张。
5、构建平台:各种像长方体的纸盒、酒盒,像圆住体的易拉罐,装饰后像圆柱体的纸筒等物品若干。
6课件:由长方体和圆柱体组成的课件。
7、游戏“爆米花”布料一块。16个长方体和圆柱体。
三、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羊村实验室”的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老师带领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游玩“羊村实验室。”进入后**课件。
(二)教师与幼儿进入“羊村实验室”,通过“两个平台”的情境帮助幼儿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
1、“模型平台”:
(1) 让孩子自由操作模型平台上的物体,对长方体和圆柱体有初步的感知。
师:小朋友,这是羊村实验室的模型平台,拿起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坐在小垫子上看看玩玩,一定要看清它长的什么样子?
(2) 引导孩子讨论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形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提问1:长方体①有几个面?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③哪两个面长的一样?
小结长方体定义。
问题2:圆柱体上下表面的形状是什么?②圆柱体的上下粗细一样吗?两个圆面大小相同吗?③能不能滚动?
小结圆柱体定义。
(3) 引导孩子们比较,长方体或圆柱体哪一个容易滚动?
小结:长方体的物体比较稳定,圆柱体的侧面容易滚动,作为后面儿童的辅助坐垫。
(4) 激发孩子们的自由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像长方体,哪些像圆柱体?
2、“魔术平台”:
⑴幼儿自由操作变魔术材料,通过“变魔术”,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长方体和长方形、圆柱体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师:小朋友到这边来,这里是羊村实验室的魔术平台,村长让喜羊羊他们用这些材料变出像长方体、圆柱体的物品来,两个小朋友一组,也来试试吧。
⑵教师组织幼儿谈话讨论:请小朋友解说魔术是怎样变出来的?
⑶课件演示小结:[1]把一张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扑克牌整齐的叠放在一起,变成的物体就像一个长方体;[2]把一张张大小一样的圆形光盘整齐的叠放在一起,变成的物体就像一个圆柱体。
(三)以游戏“爆米花”的形式引导幼儿对长方体与圆柱体的物品巩固认识,并加以分类。
爆米花儿歌:“爆米花、爆米花、咧开嘴巴笑哈哈。”
第一款游戏为儿童巩固对长方体、圆柱形物体的理解。
第二个游戏指导孩子们对长方体和圆柱形物体进行分类。
(四)引导幼儿进入“设计平台”、“构建平台”区角进行自主活动,作品留影后讲评。
设计平台:进入设计平台的孩子可以自己画出富有想象力的**,或者根据提供的材料粘贴各种作品。
构建平台:进入构建平台的小朋友可以用里面的材料搭建高楼大厦、大桥等各种作品来。
“现在开始比赛,看哪个平台的小朋友的作品最多、最精彩”。
3、作品讲评、整理归位后,看课件,****,列队出羊村实验室。
四、活动延伸
鼓励孩子们继续探索和使用长方体和圆柱形物体,创作出越来越多的精彩作品。
大班教案 篇4
大班教案设计意图及教学反思
导论:
大班教学是指幼儿园中对于3-6岁儿童的教学工作。在大班中,每个班级通常有20-30名幼儿,其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制定有效的大班教学计划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大班教案设计的意图,并探讨其教学反思。
一、大班教案设计的意图
1.兴趣引导与情感培养
大班教学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从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发展,增进他们与老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大班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游戏、故事讲解、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大班教学应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系统的知识教授。同时,要将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其学习的实效性。在大班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
3.社交能力培养
大班教学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环境。通过与同伴交往,幼儿在大班中可以学习到分享、合作、互助等社交技能。对于孤僻、内向的幼儿,要给予额外的关注和指导,鼓励他们主动融入班级,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友谊。
二、教学反思
1.对教材的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在大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合理设计教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过去的教学,有时我会发现教材的难易程度过高,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范围,这样会导致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材的选择和调整,以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2.活动设计是否多样化且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度?
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是培养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在一些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不够多样化,导致幼儿的学习乐趣减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活动的多样性,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设计相关的游戏、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对于大班中的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幼儿比较内向,不太主动与同伴交往。因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些幼儿,并采取一些主动引导的方式,鼓励他们与同伴建立友谊,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总结:
大班教案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情感发展,传授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并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在实施大班教学时,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详细的教案设计和深入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
大班教案 篇5
南通如皋师范小学幼儿园姚亚云
一、活动背景
“神奇的小火车”是大班主题活动“你变我变大家变中”的一个语言活动,故事主要讲述乘坐小火车的乘客下车后发生了神奇变化,非常契合大班幼儿好奇、好想象的特点。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被“变化”所深深吸引,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接到派老师下乡的任务后,我决定带着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和农村孩子们一起分享。
于是我走访了另5个平行班级的老师,向她们了解执教过程中的经验和想法,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具的制作、拓展部分的设计等)与她们商讨,反思之后形成了这个活动方案。
二、活动设计与过程描述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事物的神奇变化。
2.能够主动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并以**和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活动准备
1背景**-蓝色小火车(车厢数量根据班上儿童人数确定)。
2**:桃子,桃子,鸡蛋,鸡,一群绿色的小昆虫,小蝴蝶,小男孩,胡子叔叔。
三。大小纸,水彩笔,蓝色围裙,火车烟囱和车轮。
(三)活动过程
1.观察魔术火车,激发孩子的兴趣。
观察背景**“小火车”,告诉幼儿:“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你们猜猜看这列火车神奇的本领是什么?”(会开,会把我们带到城里去,可以装人)
“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老师演示将“小桃核”插入火车,随后变出一只桃子。(变,孩子们非常好奇地盯着)
“原来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它会变魔术。还有许多旅客来乘火车。上下车前后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来听听故事《神奇的小火车》。
2听故事,了解小火车的魔力。
(1)老师讲故事从“神奇的小火车”至“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边讲边在火车上演示故事内容——小桃核变桃子,鸡蛋变小鸡。在讲到“猜猜看,下车的鸡蛋会是什么呢?(小鸡)”时老师稍加停顿,既让幼儿有回答的时间,又不影响故事的连续性。
(2) 老师同时展示了小虫子和小男孩。问“还有(停顿)——”(幼说,小青虫一小男孩)“要上车,猜猜看,他们下车时会变成什么呢?”(大青虫、蝴蝶,大人、爸爸——大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变化的规律,已经能轻松地回答了)
老师接着讲故事至“我还没当够呢”。
“小男孩不愿意做大胡子叔叔,你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小男孩呢?”(倒着开呗,孩子们回答得很轻松也很一致,我本以为这个地方孩子们会想不到呢。有一个小男孩轻声嘀咕‘我愿意做’,我灵机一动,追问了下一个预设外的问题)
假如你是小男孩,你会哭吗?(会、不会)为什么?成年人可以开车、花钱和管理人。孩子们可以玩耍,吃美味的食物等。)
讲故事至结束。
(3)“这真是一列神奇的火车,你想不想坐坐?如果你上去会变成什么呢?”(小女孩大多说阿姨、妈妈,小男孩大多说叔叔、爸爸、爷爷。
小朋友在回答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年龄小的变大了,那我已经是**了,又会变成什么呢?我想考考孩子们对时间的概念,于是追问“姚老师上车后会变成谁”?小朋友都回答奶奶。
我又问“如果我上车后倒着开会变成什么呢”,幼儿回答小姑娘。(教案大全 )到此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火车的神奇变化完全了解了)
三。想象拓展了故事的内容,以绘画和游戏的形式表现事物的变化。
(1) 这里还有很多空车。想想还有谁会上小火车,小火车又会把他变成什么样的人?(请两三个孩子回答,并给他们一些启发)
幼儿将想象的东西画下来,插到火车上。(我注意观察孩子们的作品,并与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以便在下一个环节中谈论)
请幼儿讲述画的内容。(木头进房子,种子换花,布换衣服,等等)
(2)游戏:**车。
老师在围裙上贴上烟囱和轮子,做火车头,邀请幼儿做乘客,要求幼儿想好自己扮演的角色,老师问:“你是谁?”幼儿回答后乘车游戏,下车时表演出变化后的角色。
(当我在围裙上变出火车头时,孩子们很惊奇,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表演的内容大多和自己画的差不多,这样的情形可以预想到,因为前面孩子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想象。此链节旨在使他们在游戏的乐趣中得到巩固。)
老师把孩子们的车开到外面,自然地结束了。
三、活动反思
1.做有心人。在平常教学时,将孩子们喜欢的内容记录下来,做成自己的“成功案例库”,在公开教学中展示,可以免去公开教学时挖空心思寻找内容而孩子们又未必喜欢之苦;为今后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借他人之力。我们通常希望到其他地方学习,向大城市学习,而忽视向周围人学习。
事实上扎根于日常教学的原生态课堂教学研究,同事间的随时随地交流和自我反思,能更快跟直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实际教学能力。这个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我第一次执教时故事讲完直接进入游戏环节,没有“画变化”这个环节,后来与同事交流后觉得这个环节可以让孩子们有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画好的东西贴到火车上孩子们有成就感,同时又能完成一幅完整的挂图丰富孩子们的讲述内容,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3.教学相长。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谁把小孩看得小,他比小孩还要小”。
在这次活动中,我很享受孩子们给我带来的惊喜、惊喜和灵感。比如说,原先我只想到所有变出的东西都是长大了的,孩子们却跳出去想到了“木头变房子,种子变花、布变衣服”,想象的内容更广泛,思维也更活跃了。
4.随机应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反应随时调整计划,当有幼儿回答“想做叔叔”时,我敏锐地察觉到,立即追问:
“你想不想做大胡子叔叔?为什么?”这样就满足了不同想法孩子的表达愿望。
教具的设计也是,用来装小**的围裙颜色跟小火车一样是蓝色,巧妙而简易地贴上轮子和烟囱就成了神奇小火车头,既能做到一物多用,又能给孩子带来意外的惊喜。
附故事:
神奇的小火车
神奇的小火车开过来了!
“呜——”蓝色的小火车一边开心地唱歌,一边喷着彩色的烟雾。
小桃石跳上了火车,成了魔法火车的第一个乘客。
小火车载着桃子,绕着草地慢慢地停了下来。
奇怪!从车上看,不是一个小灯芯,而是一个粉红色的水灵大桃子。
骨碌碌,不知从哪儿滚过来一只圆头圆脑的鸡蛋,它成了神奇小火车的第二名乘客。
猜猜这个鸡蛋从车里出来后会是什么样子?哇!下车的“鸡蛋”变成了一只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
接着来的是一群小青虫。它们排成一排,扭上车去。
当神奇的火车第三次停下来时,许多美丽的小蝴蝶飞出窗外!
多么有趣的小火车!正在草地上打球的男孩高兴地爬了上去。
“呜——呜!”蓝色的神奇小火车一边开心地唱歌,一边喷着彩色的烟雾。
神奇的小火车停下来了。一个大胡子叔叔从车上走下来,坐在草地上,伤心地哇哇大哭:“我不要当叔叔!我要当小朋友!我还没有当够呢!”
好心的神奇小火车带着大胡子叔叔倒着开了一圈。瞧!大胡子又变成了一个胖乎乎的小海洋!
洋洋拿起他的红球逃跑了。
“当个小男孩真开心!”
大班教案 篇6
《蝌蚪和青蛙》课件设计综述
亮点展示
* 操作简便灵活通用
《蝌蚪和青蛙》课件是由macromedia flash 8制作而成的,直接在windows下双击运行,每个页面上的按钮都有明显提示,进退方便,操作简单。
课件内容摈弃了按教案过程而按多个知识点来设计,注重资源整合和重复利用,因此在《蝌蚪和青蛙》的主题系列教学中,它能灵活地适应不同老师不同教材的需要,随取随用,听从教师指挥,避免了课件主宰教师的弊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 互动直观富有童趣
根据幼儿园宝宝的学习特点,课件中设计制作了充满童趣的动画形象,能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结合动画来欣赏故事,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课件还插入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观察蝌蚪和青蛙。课件中“排一排” 的互动游戏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去**……
设计思路
* 知识点
《蝌蚪和青蛙》课件是根据江苏省教研室编著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中班《蝌蚪和青蛙》主题系列活动中不同的知识点来综合设计制作而成的。它包含了语言、艺术、科学三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适用于这三个领域的活动教学。
(1) 语言:主要知识是让孩子们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并尝试复述部分对话
(2) 艺术:主要知识点是儿童可以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和设计情节连续的图画。
(3) 科学:主要知识点是能够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形态的主要差异,初步了解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
* 结构设计
有了知识点和教学重点,它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其整合到课件中。最后我采用设置引导页的方法。在引导页上,有十个按钮,鼠标放在按钮上就会出现内容提示,老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教学步骤,能够清楚地了解课件中涉及了哪些知识点、哪些资料等,便于执教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选择性的**课件相关内容。
因此,导读页的使用对课堂教师和提高课件的整体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
全屏**:fs***mand("fullscreen", "true");
大班教案 篇7
大班健康活动:《每个人都噗》
设计意图:
放屁是一件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由于它的特性,幼儿每次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很害羞,而且还会因为这件事觉得很不开心。为让孩子正确对待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件很正常的事,理解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且学习用正确态度对待对待这件事,我利用《每个人都噗》这本图画书,把放弃这件羞于启齿的事情搬上了集体教学的舞台。让幼儿从此能够很坦荡的面对这个事情,学习如何在公众场合避免这件事情带来的尴尬。
用时也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好奇心,我也力求通过这个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这些活动主要通过听,观察和讨论来进行。
活动目标:
1 了解“噗”的一些知识,知道“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在阅读中激发孩子对科学探索和理解身体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噗,屁字符,屁音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每一个人都会噗
难点:噗的形成。关于吃太多特殊食物、淀粉类食物和高蛋白食物对泡芙的影响。
活动过程:
1、 引导: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
1激发兴趣,老师的掌声,笑声,亲吻。
2老师**放屁,让孩子们猜猜是什么?先出示屁字符(我们都是文雅的人一节课上都在说屁,显得我们很不文雅,我就用噗来代替它)。
3.请幼儿把自己对噗的感受大胆的表述出来。
老师总结:耳朵听到难听的声音,鼻子闻到气味,心里难受。
2,讲故事,了解粉噗的形成和粉噗的数量。
(教师**ptt课件4-9页)讲述故事:
他叫小强。他每天都得喘口气。和你一样,他每天都去上学。这天他在教室里噗了一下,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他觉得很难为情。为了不让大家笑话他,于是他就想拼命的忍住。
忍着忍着他的脸涨的通红,忍着忍着他肚子有点疼,忍着忍着他打了一个隔,最后他还是没有忍住噗的更响了,同学们笑得更大声了。小强难过极了于是很难为情的回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小强路过动物园,他听到很响的一声“噗”,一看,原来的大象在噗。
走到马路上,他闻到一股臭味,仔细一找,原来是小老鼠在噗,回到家里,发现爸爸妈妈和小狗都要噗。
1.引导孩子们发现他们的人类朋友和动物朋友可以讲故事。提问:
你在生活中,你的家里都有谁在噗(幼儿回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你听过有什么小动物会噗的吗?(猫、狗、猪等),老师问孩子时,你们都会大便吗?(有的幼儿说会噗,有的幼儿说不会噗)提问:
不,帕夫。请举手让我们看看谁在那里?(你们觉得自己不会噗,那我们就来看看下面的故事,小强是个爱动脑经的小孩,他觉得这么多的人都噗,他要了解关于噗的更多秘密)
老师总结:原来有肠子和**的动物会胀气。(那就不存在有谁不会噗的了)
2.(*****课件第11张)幼儿**并理解图画中噗形成的过程,并请幼儿大胆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吃东西时吞入的一部分空气进入了我们的肠胃,气体从肠道到**排出来,就形成了我们都觉得很难为情的“噗”。
——噗的次数和噗的排量。
1.(*****课件第12张)幼儿通过图画了解人类平均每天噗的次数和排量。老师总结——原来我平均每天要抽十次以上,吐出来的气高达500毫升。
3: 孩子们独立探索,并讨论不同气喘吁吁的原因。
1.让幼儿带着好奇和兴趣自己去解读图画中噗的秘密(桌面上摆放好***课件第13—15这三张**)。(教师给幼儿一手一张**仔细的观察,如果看懂了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进行交换)
2.要求儿童主动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秘密。
与食物有关的泡芙:特殊的蔬菜在胃里吃时会有特殊的味道;多吃高蛋白食物,味道会很难闻;如果你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它会膨大很多。
3.老师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秘密。
与身体有关的大便也可能是排便的征兆;也可能是我们的身体不舒服,我们有肠胃问题。
老师总结:泡泡是很正常的事情,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这件事。
4: 讨论如何避免大便的尴尬。
噗虽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还是会因为它的气味和它的声音觉得不够文雅。讨论如何避免让许多人知道他们做了这种**的事情(躲起来、上厕所、打开窗户、去操场等)。
活动反思:
以“噗”字的替代,文雅地将我们平时羞于启齿的事情表述地坦坦荡荡、清清楚楚。经过多次试教,我们组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和调整。首先,调整、整理内容,明确定位。
最初,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将此内容定义为健康活动,并在原始内容之间进行选择。我们舍弃了一些比较纠结、难以深入的内容,同时在设计每一环节的重点,都紧紧围绕健康活动的要求,这样整个活动重点就更突出了。第二调整,给予孩子的更多自主研究的机会,在原活动中“噗的形成”是老师直接语言表述告知孩子,那根据大班下学期孩子的发展情况,我们决定还是借助**,让孩子研究“噗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