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往往离不开他/她的教案质量。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究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栏目小编给大家分享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之交友之道》。我将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首先说一说设计意图。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刚入初中的学生对新的学校和新的朋友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那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本次综合性学习,我紧扣“交友之道”这个主题,选择了“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这两个角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采用了“说,讲,读,写”的课堂活动方式,渐次深入地让学生领悟交友的真谛。学生也将通过搜集、整理和分享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资料,提高材料收集整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把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设计为:
1.学习收集整理和提炼材料;
2.积累仿写交友的名言警句;
3.感悟交友的原则以及方法。
再说活动方式和准备过程。
本次活动方式为:合作探究、小组互助、课堂交流展示。
活动准备为:提前布置学生分组围绕交友之道搜集成语、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材料,整理以备交流。
接下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堂课共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说交友成语。分小组成员展示,其他组成员补充,最后齐读进行积累。
第二个环节是讲交友故事。分三个小组,分别讲名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然后让演讲者和听众互动,谈一谈听故事后的感想,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以上两个环节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相关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读交友箴言。这个环节采用了讨论、齐读的方式,先和学生交流该怎样交朋友,再读一读十种维护友情的方法,这样做,可以让交朋友的方法得到一个提炼和提升。
第四个环节是写交友格言。有了上面几个环节的铺垫,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以交友为话题,写一句自己的交友之道,以格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积淀了前面的内容与主题,又训练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送交友寄语。
财富不是朋友,而我们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最好的时光却是一笔财富,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最后,在《朋友》的歌声中祝福大家都能善交益友,乐交诤友。
最后说一说课后反思:
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综合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吗?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能力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在这堂课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有的材料,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能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还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过程与方法也是“综合”的。本堂课,我们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积累,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我更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是“综合”的。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愉快地合作和分享、流畅地表达和交流,让她们在快乐中、合作探究中,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和立德做人的指引。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三课,是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短文两篇》从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内容
《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贝壳》的作者是一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蝉》的写法不同,《贝壳》一文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之后作者又联想到了贝壳里曾经的小小的生命,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应该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3、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a、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b、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2)教学难点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二、说学法
1、朗读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发言。
3、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阅读《蝉》
质疑: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这是什么写法?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蝉身上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
5、在文中有你最喜欢或欣赏的语句吗?
(三)导读《贝壳》
1、朗读
2、质疑
(1)、《蝉》的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3)、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四)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对批注进行再批注,品味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
3.感受科学研究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对动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文章,运用互评批注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形成表达完整的语段,并能够独立按要求做批注。
一、导入
进入初中后,我们的阅读质量有了飞跃性的提升。看到大家越来越多地沉浸在书香之中,老师非常欣慰。周末期间,很多同学都阅读了《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读书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白板操作)生简要介绍:
1.作者劳伦兹;2.《所罗门王的指环》;3.精彩片段朗读和赏析。
这个片段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这本书里有意思的片段非常之多,我们的课文亦取自此书的精华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动物笑谈》吧!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二、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1.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并思考:要学好这篇课文,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呢?
(6分钟,生阅读勾画课文)
2.生根据阅读及理解的情况,自主提出需要学习的问题。
(经过开学以来的学习,以学生自学能力,大致提出的问题类型应该是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几个板块。)
3.生提出问题,师当堂板书:
生1:本文的题目----动物笑谈如何理解?
(由于该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已可以回答,所以直接提问并明确《动物笑谈》的题目含义——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趣事,及题目的作用。)
生2:劳伦兹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生3:文章写了哪些趣事?
生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5: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的?
4.整理排序:我们应该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明确:先解决生3的问题“写了哪些趣事”——应先分析“写了什么”,再考虑其他。
三、问题化学习:概括事件
1.迅速阅读文章,概括“有趣的场景”。
要求:(1)语言准确简洁;(2)突出“有趣”。(生速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2.生分别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四个有趣的场景。师适时点拨引导,生相互补充。
明确:学母水鸭叫声,屈膝爬行;
为唤回可可,在公众场合模仿鹦鹉难听的鸣叫声;可可咬掉老教授身上的扣子,整整齐齐各排一堆;可可把鲜艳的毛线缠到门前的柠檬树上。
3.思考:作者对于这四个场景,用的篇幅笔墨是一致的吗?明确:有详有略,作者根据行文的重点和主旨决定详略。
四、问题化学习:品味细节
1.接下来解决哪个问题?为什么?
明确:应该学习“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的?”——进一步应解决“怎么写的”。
2.作者是如何活灵活现地展现这些有趣场景的?明确:细节描写
3.自主学习:再读课文,寻找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进行品味赏析。
4.小组讨论交流及展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共同赏析,分享交流成果。
(约三对学生上来合作读、赏喜欢的细节,并操作白板进行批注。)
五、问题化学习:语言风格
1.能活灵活现地展现有趣的场景,作者自身的语言素养也是功不可没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劳伦兹的语言风格。微课:劳伦兹的语言风格
明确并板书:清晰干净、生动传神、富有幽默感。
2.针对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你还能找出文中的其他语句来进一步证明吗?
六、问题化学习:探究作者及拓展延伸
1.不管多么尴尬的场面,作者都能一笑置之。什么样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幽默的语言?
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劳伦兹是个怎样的科学家?从哪看出?生思考并明确:热爱动物、献身科学
2.思考:学习本课,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平等对待和尊重其他生命。越走近自然,才会越热爱和敬畏自然。
在这一点上,劳伦兹的体会是最深刻的。
3.生齐读劳伦兹的话:
“你对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会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它的真相所感动。”
——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梳理和回答,学会了概括内容、品味细节,并由文及人,探究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境界,还收获了思想启迪。希望大家今后都能以这种问题化探究的形式来走进每一篇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
八、课后作业
1.课后练笔:写一个与动物相处的场景(模仿劳伦兹的语言风格)或写写本课的读后感。
2.拓展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教师出示生字词)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 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 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
事实真相:鸟被另外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这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1)在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我的过失是什么?
教师小结:根本原因就是“我”对那只丑猫有偏见!
明确:对三只猫,我和家人的感情是有区别的。正因为我的偏见,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所以,较前两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难过。
8、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感悟
六:主题:应善待生命、关爱弱小勿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七: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应该善待生命、关爱弱小
不要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作者家里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有快乐、有心酸、有愤恨,甚至有无尽的懊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的语句、抒情的语句、耐人寻味的语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地将人物情感蕴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至此好久不养猫”“永不养猫”,不能忽视的句子,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又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2、写法探究: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那些特点?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得猫一一养猫一一亡失一一再得猫一一再养猫一一再亡失一一复得猫一一复养猫一一复亡失一一永不养猫。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首尾呼应、设置伏笔:文章开头交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抛出线索,总领全文,结尾以“我记永不养猫"收篇,开拓新意,照应开头。伏笔的表现: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可谓连珠缀玉、浑然天成。
3、鲜明的对比:之前我们非常喜爱前两只猫,使之和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后者的命运更加悲惨,以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更加突出“我”过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
4、第一人称:文中的“我”是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既是目击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便于直接抒情,解释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课外练笔:以“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四、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语言之妙结构之巧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 妥当 分外 滑稽 陛下 御聘 头衔 爵士 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教师板书:皇帝爱新装成癖一骗子做新装一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一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教师依次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结果: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结果: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
①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②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