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1
时光的车轮碾过一道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今天,我们在这里激情歌唱,歌唱我们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尽情欢呼,欢呼我们学习的愉快。
今天,我们在这里诚挚祝福,献上我们中秋的寄语。
中秋佳节,温馨校园浓浓情。
中秋佳节,我们放飞心中的歌。
293班“中秋佳节”迎中秋主题目班会现在开始。
中秋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说:“此日恰秋之半,故称之为‘中秋’。”按我国的传统历法,七、八、九三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恰好在秋季正中间,这就是“中秋”的由来。
李婉霖:《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统治世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刘伯温则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信条藏入饼子里,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成功。
梁柱:从十岁开始就在外住校,只有__年在家过了一次中秋,和同学们一起过中秋其实比和一家人在起更热闹。小学一次,我们是在楼顶过的中秋,大家拿了一堆吃的,在楼顶上放声高歌,还有丝丝凉风吹过,感觉很好,希望自己在高中的中秋节会更加深刻……
薄钒:每逢中秋节,一家人必定回到故乡,这便是中华传统的影响。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国人唯一不变的是对中华传统思想的延续。
中秋夜晚,在四合院中央摆一张小园桌,呈上大如盘的月饼和村里人多少天来攒聚的瓜果,我们姐弟四人随奶奶身后,朝着那轮皓洁的明月,虔诚的祈祷,怀着一颗圣洁的心,只为远方的亲人,寄托深深的祝福,人应有真情实感,纯真才是美!祝愿今夜纯真的中秋情结,能成为我们美好的永久回忆。
将嫦娥与后羿的传说改编为搞笑版,现代化的故事,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爆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紧接着主持人领唱,全班同学合唱该诗词。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切为了谁》讲的是一个尽职的老师,一个爱而不负责任的父亲。其中有父亲给儿子的这样一封信:
孩子!
你我之间已有太多的隔阂,对不起,今年的生日我又无法陪你过了,倘若今日我留在家与你过生日,那学校那些学生该怎么办?要知道,我身上有太多的责任,我不仅仅是一个父亲更是一名教师。师者,育人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们每一个在我心中与你同样重要,也许这就是教师。中秋佳节,你最起码可以看到我,而那些无法回家的孩子们呢?他们看到的只有那轮孤单的明月,有的只是无尽的思念。我实在无法面对学生思家的那份黯然,那是一种揪心的痛。啊!孩子,原谅我,我不是一个好父亲,对不起,但我必须要当一个好教师,为了不愧于良心,不愧于教师二字。生日快乐!
随着忧伤的音乐,和真情的演出。同学,老师们都流出了内心的泪,全体同学自发起立,(伴随着《爱的翅膀》的背景音乐)向我们的老师深情鞠躬,齐声高喊:“老师,您辛苦了。”随后齐唱《爱的翅膀》,使班会达到了高潮。
6、老师“寄语”
解老师:看完你们的演出,我哭了,内心的泪止不住地往出流。确实让人感动,你们真的长大了,如此团结的班级体我很愿意为你们做些什么,如果你们在生活,学习上遇到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帮忙,我不仅是你们的解老师,更是你们的解妈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2
第一单元感恩图报 第1课父母之恩
教学重点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博学多闻”和“细察勤问”中的原文,并根据注释和译文理解“孝”的内涵。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行和道德,用它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相处。指导学生阅读”乐学深思”中关于子路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是有期限的,要从现在做起,切不可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引导学生阅读“善辩明理”中“缇紫救父”的故事,并由此展开讨论:感恩父母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课文研读整体把握
本课以“父母之恩”为题,在“博学多间”板块引用了《孝经?开宗明义》中的一段话,阐释了“孝”的内涵;在“细察勤问”中引用了《弟子规》和《论语·为政》中的话,告诉学生“报答父母的恩情首先要从保护自己做起,努力做到少让父母牵挂自己";“乐学深思”和”善辨明理”两个板块分别讲述“子路孝敬父母”和“缇紫教父”的故事,意在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感恩父母。
二、素养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要坚持身体力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感恩父母。
拓展说明 一、博学多闻
1 (一)设计意图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读此章句要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则告诉我们:“孝”应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1.名家注疏
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以前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
“子”者,孔子自谓。案《公羊传》云:“子者,男子通称也。”古者谓师为子,故夫子以子自称。“曰”者,辞也。言先代圣帝明王,皆行至美之德、要约之道,以顺天下人心而教化之,天下之人,被服其教。用此之故,并自相和睦,上下尊卑,无相怨者。参,汝能知之乎?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至德要道之言义?既叙曾子不知,夫子又为释之曰:夫孝,德行之根本也。释“先王有至德要道”。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为之本也。云“教之所生也”者,此释“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谓王教由孝而生也。李道深广,非立可终,故使“复坐,吾语汝
身谓躬也,体谓四支也,发谓毛发,肤谓皮肤。《礼运》曰:“四体既正,肤革充盈。”《诗曰:“发如云。”此则身体发肤之谓也。言为
2 人子者,常须戒慎,战战兢兢,恐致毁伤,此孝行之始也。又言孝行非唯不毁而已,须成立其身,使善名扬于后代,以光荣其父母,此孝行之终也。若行孝道,不至扬名荣亲,则未得为立身也
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共道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其迹,始者在于内事其亲;中者在于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于立身
〔宋〕邢昺:《孝经注疏》 2.选文评析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闻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具体要求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细察勤问(-)设计意图
引用了《弟子规》和《论语?为政》中的话,意在告诉学生:报
3 答父母的恩情首先要从保护自己做起,努力做到不让父母牵挂自己。
(二)引导参考
孟武伯间什么是“孝”。孔子的回答历来有多种解释。阶除了教材中给出的解释,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理解其他说法。孔子说:“让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孔子的回答看似有点生头不对马嘴。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是,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他的意思是说:“你要什么是孝,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所谓孝,无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焦急,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就是孝,就是感恩父母。
三、乐学深思(一)设计意图
由子路的慨叹“现在我有这么多粮食又有什么用呢?我再想吃野菜,再想从百里外背米给父母,已经不可能了”,警示学生“孝敬父母是有期限的”,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现在应该以怎样的行为来报答父母呢?”
(二)引导参考 【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阜鱼也。被褐拥,哭于道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
4 高尚香志,间吾事君,失之
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稿而死。
孔子目:“弟子诚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峰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译文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得十分悲伤。孔子说:“快,快,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鱼他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阜鱼说:“先生家是不是有表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阜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出去求学,周游诸候国,没有照到亲人,这是过类之ー;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没有成就,这是过失之二:用友交情深岸,可限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散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过去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而见不到的,是亲人。就让我从此离列人世吧。”说完,他就世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成,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雕养双亲。
四、善辦明理(-)设计意图
少女紫的至孝之心和壮义之举不但救了父亲,而且促使了肉刑的废除。让学生在
定程度上理解为什么说“孝梯之至”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5 无所不通
(二)引导参考
文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利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不生男,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提蒙仿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要父为吏,齐中称廉平,今坐法当刑,要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气得。卖题入身为官,以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利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提紫上书的整个叙述顺序从廉(父)、慈(君)、孝(己)展开,充分论证了肉刑即使有效也难以令彻底改过自新者恢复原貌,隐含的意思就是要废除肉刑。文帝看到了这样的上书难免不“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汉书?刑法志》在记载文帝废除肉刑的理由时,从帝王的慈悲为怀、悲天悔人出发,来论证君父的”“不忍人之心”:“今法有肉刑三,而好不止,其答安在?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訴至,肤甚怜之。夫刑至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实际上,提是先忠后孝的表达,在承认法律的前提下,先述说其父是廉吏,加上医高明,乃国之栋梁,接着才充分展现女儿对父亲的孝道,最后移孝于忠,希望以身替父。在提紫的论说中,忠孝是两全的。这十分符合文帝以孝治国的君父之愿。文帝也从孝出发,以侧之心反思失教失德本心,最后回应国家刑罚改革,从家到国,家国同构,实际上也
6 是移孝于忠的政治信条
教学建议 一、总体建议
指导学生在反复通读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原文的主要意思。引导学生过阅读两则故事深刻理解“孝"的含义,使之内化于心灵深处,懂得感恩父母,在生活中努力践行。
二、教学设计(一)博学多闻
1.通过自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尽量做到熟能成通。
2.结合注释和译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对”孝”的体会。 (二)细察勤问
面读并理解“身有伤,始亲忧和父母唯其疾之忧
2.讨论并明确“报答父母的恩情首先要从保护自己做起,努力做到不让父母牵推自
两句话的含义 (三)乐学深思
1.阅读子路的故事,了解其主要意思
2.交流讨论:我们现在应该以怎样的行为报答父母呢? (四)善辨明理
1.阅读故事,说说故事的主要意思。
2.讨论:缇萦舍身救父的行为是香与(孝经)中孔子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教语有矛盾呢?(五)总结提升
7 引导学生达成共识:对待父母,我们不但要有感恩之心,还要从现在做起,用正确的方式、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链接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家时己有人怀疑是后人附会。清代纪购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道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骨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那属。全书共分18章,以孝为中心,比較集中地闻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思。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请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立身理家、保所根。《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之至”就能够”通于种明,光于四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的規定。它主张把“孝”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家法等域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展务联系起来,主张””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接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的县体要求:“居则致其敬,乔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夜,条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人的爭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发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
8 百姓,利于
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度,满而不温”;钟大夫之”孝”则一切接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尤排行”;士阶层的”事”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把;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证身节用,以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未,认为”“五刑之满三十,而罪吴大于不孝”;提出要備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9
传统节日教案及模板
优秀政治教案模板
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3
过节,对于每一位中国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节日,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例如: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号召大家尊老爱老。这篇课文将会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在逐渐淡漠。尽管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有限,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节日时间及习俗,在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从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可由学生熟悉的节日场景导入,用学生熟悉的节日风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并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日的。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并能说出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难点
知道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三、创设情境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播放有关春节的图片)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四、分享交流
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呢?请把课前大家搜集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清明节的扫墓、踏青;春节的贴对联、扫尘、守岁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元宵节的猜灯谜、逛花灯、吃元宵、庆团圆……)
五、初读课文
1.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地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2.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3.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画圈的生字。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4.全班交流识字。
5.由字拓展至词,读一读词语。出示:
传统元宵节大街小巷祭扫龙舟
艾香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
六、再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课文共有几句话?写了哪几个节日?
4.小组探讨。
5.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8句话,共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6.你能找出课文中每句话分别写的是哪个节日吗?
第一句:春节第二句:元宵节
第三句:清明节第四句:端午节
第五句:七夕节第六句:中秋节
第七句:重阳节第八句:春节
7.这些节日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或四月六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七、课堂小结
1.“开火车”复习生字。
2.齐读课文。
八、梳理板书
传统节日
第一句:春节第二句:元宵节
第三句:清明节第四句:端午节
第五句:七夕节第六句:中秋节
第七句:重阳节第八句:春节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背诵课文。
难点
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三、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玩游戏识字。
2.出示传统节日图片,猜节日时间。
四、走进节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传统节日是在哪一天或哪几天。这节课,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我们又会吃到哪些美食。
1.找出文中描写节日风俗的词语或句子,画上横线。
2.同桌对一对,看看自己找完整了没有。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4.从这些节日里选取一个或两个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5.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
(1)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2)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3)达努节是自称“布努”的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4)苗族人民为了迎接龙船节的到来,每个村寨都要专门制作一至两艘龙船,等到龙船节来临时,他们就会举行激烈的划龙船比赛。
五、排列节日
1.出示节日:
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排列节日。
(可以标序号,也可以将各个节日重新写一遍。)
3.指名回答,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4.教师小结: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元宵节预示着春节的结束,清明节在每年的四月,端午节在五月,中秋节在八月,重阳节在九月。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背诵。
2.教师出示各个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合上书,边看图边背诵。
3.评选“背书小冠军”,给予红旗奖励。
七、指导书写
1.出示9个生字。
2.学生自读这9个生字,同桌之间给生字组词。
3.观察汉字结构,说说这些字书写时分别要注意什么。
4.观看“电脑小博士”的汉字书写。
5.学生临摹书写。
6.评选并展示今天的“书写小达人”,给予红旗奖励。
八、梳理板书
传统节日
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孝敬老人、赏菊、登高
九、教学感悟
上课伊始,我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我还设置师生互动环节,师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将常见的传统节日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其中丰富的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读、议、评来掌握节日的时间及风俗习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中“背书小冠军”及“书写小达人”的评选,激励着学生参与其中,轻松学习,学有成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4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中队长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1)中队长: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1)中队长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
中队长: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讲。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中队长:你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中队长: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
2、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粽子叶、糯米、毛线;相关视频。
学生的准备:查找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过端午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通过上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分小组收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各小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吧。
二、展示与活动
(一)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端午节。
1、诗歌分享。
下面有请林琳这一小组上台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关于端午的诗歌。生:端午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迹可循。以下是我们小组收集到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生用幻灯片展示,配乐展示读。)
2、简介端午节的由来。
师:从刚才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知晓端午的由来,哪一个小组负责搜集这个方面的资料?请你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生: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屈原。(收集这方面资料的小组成员之一绘声绘色的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忠臣屈原倡议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成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痛苦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身躯,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河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也都纷纷仿效。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又怕食物被蛟龙所食,所以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赛龙舟是因为要吓走鱼,不要它们靠近屈原。所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的习俗了。)
(其他成员补充):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讲讲端午节的习俗。
师: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视频,并配以解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端午食粽:(图片展示)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出示图片)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出示图片)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师:在这些习俗之中,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呢?今天啊,我们就请来了包粽子能手,我们班热心的家长们,现场来教我们包粽子呢!动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
1、包粽子要准备哪些材料呢?生介绍包粽子该准备哪些材料。
2、包粽子的步骤你了解吗?观看视频,了解如何包粽子。
3、小组讨论打算怎么包,说说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参与)。
(三)尝试创作
根据大家探索的各种方法,开始包粽子。家长带领学生在小组内实践。
(四)成果展示
全班同学包的各式各样的粽子展示在他们的桌子上。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而且让大家了解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亲手包一只粽子,让他们吃得又香又甜,一起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 (春节 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 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 (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走进春节。
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 (同桌讨论后交流)
(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除了贴福,还会贴什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春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导春联的读法。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挂在黑板上面)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3.闯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 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老师祝贺你们顺利过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要送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恭喜恭喜》,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拍起自己的手来!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快乐。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春节以外的一个传统节日,交流并记录你们对它的了解。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请问你们小组讨论的是哪一个节日,在讨论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也讨论了这个节日,有没有要补充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内容
端午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吃带黄的五种食品、小孩额头上画王字、胸戴香包、门上挂艾草菖蒲等习俗,以用来避邪、祈求吉祥平安和驱虫……)
2、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师:伟大诗人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爱国主义精神)
2、吃粽子师:介绍嘉兴的粽子五芳斋
3、赛龙舟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赛龙舟的视频。
师:赛龙舟还赛出了什么精神?(团结合作、拼搏、力争上游……)
今年的5月28-29日可到嘉兴观看全国性的赛龙舟比赛,亲自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
清明节
1、请学生介绍当地过清明节的习俗(祭祖、上坟、吃青团子)
回忆今年的清明节还除了祭自己先辈外还祭了哪些人?
课件出示本班中的学生网上祭英烈,献花、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参观烈士陵园照片。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过清明节已不仅仅是祭自己的祖先,还要祭革命先烈及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英雄,并且可以利用网络来祭奠。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交流元宵节(欣赏各种花灯)、中秋节、重阳节……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节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畅游节日王国。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
1. 认识“懂、貌”等14个生字,会写“洗、认”等6个字。
2. 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 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重点:
认识“懂、貌”等14个生字。
难点:
讲一讲,做一做,平时怎样孝敬父母?
教具: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发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干得怎么样?(随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子,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 ( 碗、筷、扫、夸)
5、你还在家里做了什么家务事?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学习编成三字歌。
5.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父”和“母”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父”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洗”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友、少、辈、貌、教、听、事、正、错、醒、好、诚、事、担、筷、院、我、家、子、夸”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出示我会读,领读,示范读,齐读。
说一说:你准备为父母做什么事?小组开始讨论,练习编三字歌。
⒉认读“懂、夸”等14个生字。
[识字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8
1、(播放《上学歌》乐曲,师生同唱)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也是和小朋友上学有关的。板书:识字2
2、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字,回忆一下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生字。
1、学生各自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反馈指导。 指名逐个儿读词语,重点指导带翘舌音的上、钟、穿、床。注意鸟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早的声母是z,不是zh。
3、同桌互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
4、齐读,读出词与词之间的停顿。
1、图文联系,认识事物。
(2)老师发词卡,拿到词卡的小朋友读一读,贴在画面上。 (3)集体校对,由贴对的小朋友进行领读。
①师演示太阳、闹钟和小鸟的组合画面,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师范读第一行词,边读词边想画面。
过渡:太阳公公张开了笑脸,闹钟正在鸣响,小鸟欢快地叫着,小朋友新的一天开始了。老师想知道你这时候在干什么呢?
②说说为什么将三个词贴在同一画面上?
(3)第一行与第二行连起来读一读。
(4)出示第一、二行组合画面,连起来说说画面的意思,能用几个词就用几个词。
③请小朋友为这三个词排列顺序,并连起来说一、两句话。
④师小结:我们说话和做事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否则会让人听了不明白。
①请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三个词,可以看图学词,可以连起来说一、两句话,也可以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②反馈交流,给学得好的小组奖励阳光娃娃。
③小结:小朋友每天的生活多有规律呀,这样你一定会学习好,身体好。
1、自由尝试将词语连起来读,指出鸟、早、操的韵母是ao,所以,连起来读琅琅上口,听起来很好听。
2、师配乐范读,指导边读边在脑子里放电影。
3、自由模仿读,可以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4、指名诵读,进行表演。
2、反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词语,课后读读。
2、小组合作,说说怎么记住生字。
3、反馈交流,表扬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4、复习看笔顺表的方法,自己尝试书空笔顺。
5、师指导书写,引导学生看准每一笔的位置。
6、学生书写,进行评比、展览。
1、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2、到课外找一找哪儿也有这些生字。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 (春节 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 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 (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走进春节。
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
(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2)走亲戚。师:是呀,从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忙着走亲拜友,互相祝福,分享过年的快乐。
(3)压岁钱。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岁”与“邪祟”的“祟”同音,长辈们希望能压住邪祟,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贴“倒福”、春联、窗花、年画。(师: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要倒贴?除了贴福,还会贴什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春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导春联的读法。
(5)放烟花鞭炮。节日的礼花绽放在空中,多美!老师从网上搜集了不少烟花的照片,想看吗?)
(6)挂中国结(出示中国结)同学们,红红的中国结是用一根红丝线缠绕而成的,喜气的中国结让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洋溢着喜庆,团结,象征着世界华人心连心。(挂在黑板上面)
小结: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开的心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红包,不过里面不是压岁钱,却同样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
要得到红包也不难,老师这里针对春节设计了四关,只要你能闯出一关就能得到老师的红包,大家有信心吗?好,先祝大家马到成功!
3、闯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 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老师祝贺你们顺利过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要送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恭喜恭喜》,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拍起自己的手来!
三、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快乐。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春节以外的一个传统节日,交流并记录你们对它的了解。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请问你们小组讨论的是哪一个节日,在讨论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也讨论了这个节日,有没有要补充的吗?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10
传统节日端午节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了解端午节的食品文化,学习制作粽子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精神。
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学习制作粽子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学习制作粽子的方法并加以实践。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比如赛龙舟、挂艾叶等,并探讨这些习俗的意义。
2. 讲解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师先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粽子的种类和分类,然后向学生详细讲解粽子的制作方法,要注意讲解材料、包法和线绳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实验制作粽子。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自行制作粽子。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操作,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协作和交流。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比赛,如包粽子的速度比赛、粽子的美观度比赛等。
4. 粽子品尝与集体讨论。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粽子拿出来展示,并品尝彼此的成果。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口味偏好。
五、教学要求与评价
1.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制作过程,并掌握粽子的制作方法。
2.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学生体验到了合作和互助的开心和快乐,做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4. 学生对粽子的制作方法和口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5. 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验成果,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与相对应的分数。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授法:通过口头讲解、图像表达、制作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达端午节和粽子的相关知识。
2.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制作,通过实践与探究,加深学习效果。
3. 集体讨论:让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4. 复评制:对学生的教学结果设计复评制,多角度、多元化地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七、教学成果
经过本次教学,学生们深入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习俗和粽子的制作方法,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必将得到提高,也有助于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11
本活动是在端午节和端午节前夕举行的一次主题班会。班会开始前先让学生搜集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学会包粽子,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班会的主要过程包括: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了解端午节习俗的来历;学生讲述屈原的生平与主要成就,并讨论我们应当学习屈原的哪些品质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讨论我们是否应该用外国的节日来代替中国的传统节日,明确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和热爱劳动的教育。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相传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杰出典范、我国古代大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沉,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定为端午节,各地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对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大了解。因此,在端午节举行此次班会,有助于学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明确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一次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操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一次热爱劳动的教育。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资料,对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历和屈原的生平、主要成就有所了解;搜集中外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对中外传统节日进行对比,探讨我们是否应该弘扬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
(2)全班学生学唱《歌唱祖国》、《我们是祖国的希望》等歌曲,背诵屈原的《国殇》。
(3)向家人或者其他人请教,学会包粽子。
2.班会主要过程:
主持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了。每年的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等习俗。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历。
主持人:前些天,班主任老师曾让我们向他人请教,学会包粽子。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学包粽子的体会与收获。
主持人:说到端午节,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屈原。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屈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主持人:我们曾经学习过伟大爱国诗人的《国殇》。现在我们来背诵这首诗。
主持人:今天我们纪念屈原,应该学习屈原的哪些品质和精神?
主持人:对我们中学生来说,热爱祖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持人:在我国,除了端午节以外,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主持人: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近年来,有人建议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对此,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简述理由。(2)有人认为外国的许多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有较强的娱乐性,而中国的节日缺乏娱乐性。所以中国应该引进国外那些具有较强娱乐性的节日来代替传统的节日。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简述理由。
主持人:现在请各小组的代表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向全班同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主持人:我赞成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因为这样做能使人们有时间从各种节日仪式中感受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享受节日所带来的心灵愉悦。但是我不赞成用国外的传统节日来代替我国的传统节日,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后,请班主任老师给我们作小结。
班主任老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还是各家各户乃至全民族都喜欢参与的节日。传统节日的各种仪式,千百年来都为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它们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内心情感的一种展现,包含了丰富的审美理想和伦理道德追求。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发挥涵养中华民族之根,弘扬民族之魂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热爱祖国,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
划一根火柴,闪亮了一下,就熄灭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就可以散发出比一根火柴多得多的热量。主题班会便是如此,一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主题班会,可使学生深省,可给学生启迪,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本次主题班会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操”为主题,结合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既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文化历史知识,学会了包粽子的技能,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教育,是一次质量较高、效果较好的主题班会。这启示我们,要使班会卓有成效,班主任就必须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主题班会。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l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
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